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漷县镇

  位于通州区通州镇东南18公里,北运河西南岸。镇政府驻漷县(村)。据《日下旧闻考》载:“漷县,汉泉州地,辽初为漷阴镇,后升为漷阴县,以在漷河之南也。”元属漷州;明初复为县,称漷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废漷县,将其并入通州,遂成村镇,以旧县名命名。1956年设立漷县乡。1965年改置马头公社。1981年改设漷县公社,1984年设置漷县乡。1990年改置漷县镇。全境地处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因位于古河道附近,部分为洼地,是历史上有名的延芳淀和马家庄飞放泊遗址,海拔13.3--18.7米。有漷县--马驹桥、漷县--永乐店公路,103国道经此。

  ●漷县(村)

  位于通州区通州镇东南18公里,北运河西岸。为漷县镇政府驻地。因曾为漷县县治,故名。据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称:该村汉代为泉州县(魏名雍奴县,唐称武清县)属地,名霍村,在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变成若干湖沼,村西辽阔水面称延芳淀,帝后王公习于“捺钵文化”(捺钵:契丹语,相当于汉语行在。指辽代国君的行营。),每年春季至延芳淀游猎,放海东青擒天鹅,经常驻跸放鹰台东侧之霍村。每到必有大批官员陪猎,众多兵士护从,供需充足。并于延芳淀上演练水战,以破北宋在边界之处设水田防卫策略。因此,霍村居民速增,因“捺钵文化”需求,于辽太平年间析出潞县南部、武清县北部添置一县,县治设在霍村,因居漷河之南,故新置县称漷阴县,则霍村也易名漷阴镇。

  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以往屡遭水患,民困役重,将漷县撤销并入通州,至此,漷县作为县级政区在历史上消失了。但漷阴镇曾因是漷县县治而变成一座较大村镇,为京东南重要古州县城之一。1913年后,肆市消失,沦为普通大聚落。但以县名作为村名留存至今。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