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马头
位于漷县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地处北运河南岸。面积48.3万平方米。辽代已成村。历来为交通要道和漕运必经之地,于村北边建有码头,开设店铺,依据同音而名马头。明代漕运鼎盛时期,此地店铺林立,终日为集,素有马头集——常市(谐音:常事)之说,而名马头店。清代改称马头镇。明永乐中曾设天津巡检司于该地,万历八年(1580)废巡检司。此外设堤铺在该地,称马头店堤铺。清代曾设州判驻此,天津关在这里设局查税。1952年--1978年,曾为区、乡、人民公社驻地。该村地处北运河大堤处,北高南低,倾斜较大,海拔14.7--18.3米。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蔬菜、西瓜。饲养牛、羊、鱼等。有玩具厂等。有中小学各一所。103国道经过。
●石槽
位于漷县镇政府驻地东南5.3公里,地处北运河南岸。23.4万平方米。元代已成村。因关帝庙前放置一个很大的石槽,形成聚落后依此而名。庙与石槽已经不存。村名沿称至今。该村地处北运河大堤南侧,与大堤和103国道相对高差3米。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蔬菜、西瓜。饲养牛、猪、羊、鱼等。有纸盒厂等。有小学一所。103国道过境。
●毛庄
位于漷县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石槽村南部。明代已成村。据村民家谱说,明洪武年间,江苏扬州大户毛普善,为明军押运粮草北上到此定居,形成聚落,依姓而名毛家庄,1913年后简称毛庄。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烟草、蔬菜、西瓜。饲养牛、猪、羊等。有小学一所。103国道经过村东北。
●仓头
位于通州区政府驻地通州镇南11公里,凉水河东南岸。属台湖镇。明代已成村。元初未开通惠河前曾利用凉水河漕运,沿岸设仓,再沿大道转输大都(北京),漕船至此不能上行,最后一仓置此形成聚落后得名仓头。清代通州座粮厅曾设局在此查税。种植水稻。养羊、鱼等。有精密铸造厂、特钢厂、机械加工厂、玻璃纤维厂等。有小学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