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赵登禹大街
位于通州镇东部,通州旧城东门外,北运河西岸,与运河平行。因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将军而名。据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称:原名东关大街,东滨运河,有土坝码头和石坝码头。二码头是朝廷漕粮专用码头,从江淮运来之粮自二码头分别转运至京仓(北京国仓)与通仓(通州国仓)。至于南北方所产百货于通州交易者则均在土坝码头以南很长一段运河右岸进行,因此在明代临运河就形成一条货栈与买卖街道,异常繁盛。该街因在通州城东门外,故名东关大街。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翌年,为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将军,将东关大街更名为赵登禹大街。
●司空分署街
位于通州镇新华东街北部,北运河西岸。通州向来为京城门户,战略地位极高,城池坚固尤为重要。北运河于通州城东收纳白河、温榆河、闸河等水,每年夏秋季节雨量集中时,洪水泛滥,常常冲决堤岸,即使两岸田庄淹涝,又妨碍朝廷漕运,必须堵口复堤。兼之通惠河上5闸2坝需要随时修缮。因此修葺城池、堤岸、闸坝等国家大型工程颇多。因此明代在州衙处建置工部分署(工部派出机构),掌管通州重大工程,因西周管理工程部门称司空,故明代工部派出机构亦称司空分署。久之,署前居民逐渐形成东西向一条街道,称司空分署街。现建有司空小区。司空分署为明代建筑,该建筑已毁,仅存遗址。
●新华南路
位于通州镇中部,与新华大街十字相交。据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称:此街在明景泰年间形成,但北部因横亘大运西仓,使其500年间南北不通。其南段在万历年因户部郎中于仕廉改革入仓粮食运道,开凿玉带河,与通州城南护城河相通,漕粮可由大运河土坝码头运至新城南门外,然后车运至西仓储存,故为仓道。因曾中穿新城南街,与之垂直交插,曾名十字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曾更名为佟麟阁街。1981年将街易名为新华南路。该路中部两侧曾是明永乐七年(1469)所建国仓--大运西仓,围筑仓墙,内建仓廒200座,储漕粮100余万石,以供京城、京畿重兵粮饷。清代沿袭明制,仍为国仓。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运河停漕后,仓房易作驻扎通州部队营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军率兵入关,驻扎通州西仓内。
●鱼市胡同
位于通州镇西北部,新华大街东段北侧。通州区地处北京东南部,自古以来地势低洼,河湖众多,盛产鱼、虾、鳖、蟹。北部的温榆河、小中河、坝河、潮白河、通惠河汇聚于通州城东潞河(北运河),城北关外有金盏淀广阔水面;中部有凉水河、萧太后运粮河、苍头河、金口新河、永济渠故道、港沟河,均与潞河通连,另有延芳淀辽阔湖沼,由此,水产堪称北京之冠。此外,通州城外潞河直汇海河,渤海所产各类海鱼船运至通州来售也很方便。故通州鱼类销售市场遍集全区,其中因通州城市人口众多,又咫尺北京,故城内鱼市繁盛居首。通州城内鱼市明代设在城中闸桥附近,北大街南口西侧,南傍穿城河,逐渐成街巷而名鱼市大街,其东口即称鱼市口。
●贡院胡同
位于通州镇西北部,北大街中段北侧。明嘉靖七年(1528),巡按御史吴仲于通州主持重修通惠河及大运河北端码头石坝、土坝等大型水利工程时所设察院衙署,位于旧城北大街东侧,历为巡漕御史来通州的办公之处。清初,此处易作乡试场所,其周边22个州、县生员(秀才)每三年于此参加乡试,考中者成为举人,再入京城参加会试,考取贡士。由此而称试院。若各州县生员于此考试而升入北京国子监读书者则为贡生意即将人才贡献给皇帝,故而试院又称贡院。年久,于贡院两侧及正前形成两条街巷,横向者称贡院胡同,纵向者谓贡院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