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张家湾镇
位于通州区通州镇东南7公里,北运河西侧。凉水河、玉带河、萧太后河汇合处。因元代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故得名张家湾。辽、金时萧太后运粮船经此通漕。元代郭守敬修浚通惠河至高丽庄与白河(今北运河)、凉水河汇流,官船、商船可直抵大都(今北京),为元、明、清京东水陆交通要会,繁盛一时。张家湾运河码头,为元代运河水利工程,原物已经无存,目前仅存遗址,长约200米。1949年曾为通县政府驻地,1950年县政府移至通州镇。1958年成立张家湾公社。1983年改置张家湾乡。1990年改置张家湾镇。
●河门闸
又名广利闸。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为元代运河水利工程,原物已经无存,仅存遗址。
●通运桥
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为明代万历年间运河水利工程,桥长45米,宽8.3米,高7米。桥的外观古朴,栏杆上的小狮子栩栩如生,部分损坏严重;桥面为块石铺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结构坚固完整。目前该桥保存较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土桥
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面积9.4万平方米。元代已成村。因地处张家湾至通州大道上,在郭守敬所开凿通惠河上架木桥一座,以便行旅,形成聚落后依桥而名。明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捐资,将元代木桥改建为石桥,清乾隆年重建。至今完好。土桥镇水兽石刻位于村中桥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公署宣课司,及明清两代张家湾土桥巡检司曾驻此地。
●北马头
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明代已成村。元明时期,因白河经此,在河道东西两侧,修建两个码头,为当时漕运货物集散地之一,因位于张家湾下码头之北(习惯以北为上),故称东上码头、西上码头。形成聚落后,村依码头名。清代依同音合称东西上马头;嘉庆年间,因河道变迁淤塞,二村逐渐成为一体,故改称上马头;因口语与漷县镇马头易混,此村居北,1981年更名北马头。103国道经过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