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西集镇
位于通州镇东南21.5公里。明初平定北方的大军沿大运河北上至此,为迎接燕王朱棣过河而设仪仗队,此地为西边仪仗队的西端,形成聚落后,因而得名西仪。因历来为交通要冲而形成集市,又曾名西仪集。清代时简称西集。1946年为西集乡。1965年建立西集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西集乡。1990年改置西集镇。该镇三面环河,北部、东部为潮白河,南部有北运河。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杂粮、棉花、油料作物、蔬菜、西瓜、水果等。工业以金属加工、毛织服装、建筑材料、工艺美术四大行业为主。有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通州--香河公路、觅子店--西集公路过境。
●西集
为西集镇政府驻地。明代已成村,明初平定北方的大军沿大运河北上至此,为迎接燕王朱棣过河而设仪仗队,此地为西边仪仗队的西端,形成聚落后,因而得名西仪。因历来为交通要冲而形成集市,又曾名西仪集。清代时简称西集。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曾为通县人民政府驻地。种植小麦、玉米等。饲养牛、鱼。有粉末、机床、玛钢、木器、玻璃制品、拔丝等厂。有中小学。通州--香河公路过境。
●沙古堆
位于西集镇政府西8公里,北运河东岸。面积42.1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嘉靖年间于沙堆之上建庵一座,庵钟铸有沙姑堆名;清代依谐音称沙古堆。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西瓜、蔬菜、水果等。饲养牛、羊、猪、鸡、鸭、兔。有工艺美术等厂。建有小学。通州--香河公路过境,在村西北运河上建有沙古堆大桥。
●儒林
位于西集镇政府西8公里,沙古堆南1公里,北运河东岸。面积14.7万平方米。清代已成村。有儒姓人家至此,人称儒大人,有权有势,在林木茂密、依河傍水之地,建坟地和花园,后形成聚落。依姓和树林得名儒家林,后简称儒林。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西瓜、蔬菜等。饲养牛、羊、猪、鸡、鱼。有电瓶、涂料等厂。通州--香河公路过境。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出生在此村。
●史东仪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面积5.2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明初平定北方的大军沿大运河北上至此,为迎接燕王朱棣过河而设仪仗队,此地曾为仪仗队东端,史姓首至此定居,故得名史东仪。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西瓜、蔬菜、水果等。饲养牛、鱼等。有仪器架等厂。
●桥上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北运河北侧。面积25.3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鞠姓兄弟随明初平定北方的大军沿大运河北上至此定居,刘、田等姓人家相继至此。因周围地势低洼,房屋都建在小桥北面较高处,房基以小桥的桥面为准,故得名桥儿上村;清代称桥儿上;1940年前后简称桥上。该村地势平坦,海拔12.5米。种植小麦、玉米、西瓜、蔬菜等。饲养牛、鱼等。有小学一所。通州--香河公路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