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牛牧屯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北运河北侧。面积37.9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牛姓随明初平定北方的大军沿大运河北上至此定居,以为朝廷牧马为生,故名。该村历来属于河北省香河县,1946年划归通县管辖。该村地势稍有起伏,海拔14.1米。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饲养牛、鸡等。有印刷厂等。有小学一所。有道路接通州--香河公路。

  ●辛集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北运河北侧。面积17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被迁徙移民至此建新村,成为新的集市,故名新集。20世纪40年代依同音改称辛集。该村地势平坦,海拔15.1米。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饲养牛、鱼等。有衬衫厂、铸锻厂等。有小学一所。西集--觅子店公路经此。

  ●和合站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北运河北岸。面积27.8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明永乐年间,因靠近北运河,水上交通方便,设置传递官牒文案的水上交通站,名河合驿,以白河、温榆河、浑河三河合流而名,设驿丞一员,万历四年(1576)移置张家湾。原祖居河南的张、徐、沈、王四姓至此形成聚落,改名和合站。该村地势低洼平坦,海拔13.6米。种植小麦、玉米、油料作物、蔬菜、西瓜、水果等。饲养牛、鱼等。有弹簧、电器、锦盒、绢花等厂。有小学一所。有公路通西集镇。

  ●吕家湾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北运河北侧。面积19.6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吕、刘、佟、李王五姓,随明初平定北方的大军至此地运河拐弯处定居,吕姓为大户,故名吕家湾。该村地势平坦,海拔15.1米。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蔬菜等。饲养牛、鱼等。有铸造、衬衫等厂。有小学一所。有公路通西集镇。

  ●杨家洼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北运河北岸。面积23.8万平方米。元代已成村。元代漕运兴盛时,杨姓至此运河北岸定居,因姓得名杨家庄;明代因村庄在运河大堤之外,地势低洼(海拔14.3米),而改杨家洼。杨家洼闸桥(照片)在村南,横跨北运河上。种植小麦、玉米、西瓜、蔬菜、水果等。饲养牛、鱼等。有密封件、模具、工艺品、生化仪器等厂。有小学一所。西集--觅子店公路经此。在运河上建有杨洼闸,距离榆林庄闸15公里,主要功能是拦蓄榆林庄闸下泄的基流和污水,以补充灌溉用水的不足。闸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闸11孔(照片)。

  ●陈桁

  位于西集镇政府驻地西南6.6公里,北运河北岸,处于运河大堤内。面积7.3万平方米。清代已成村。陈姓至此地,于护堤柳树桁处定居,负责植树与管理河堤。因姓与植被特征而名陈家桁,1949年简称陈桁。该村地势平坦,海拔16.1米。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西瓜、蔬菜等。饲养牛、羊猪、鸡等。有服装等厂。有公路通西集镇。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