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张辛庄

  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运河西侧。明代已成村。明初张姓来此地定居建村,以做鸡毛掸子为生,曾名鸡翎庄。传明末,大风沙数日,将村庄掩埋,故迁今址另建新村,依姓而名张家新庄。清光绪年间简称张辛庄。103国道经过村西。

  ●皇木厂

  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明、清二代修建北京皇宫所需大木(皇木)由南方各地河运至此储存,再转运北京。敕宦官、佑司把总署驻此,运木的车户、脚夫居此,渐渐形成聚落,得名皇木厂。村中有明代所植古槐一株。该村地势地平,海拔18.6米。103国道经过村北。

  ●张家湾村

  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元代已成村。因古潞水(白河)经此,在辽金时期,这里即为漕运通道和辽国屯兵、乘船游幸之地。元代因此地地处白河、凉水河、萧太后河汇流处,河道环曲,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故名张家湾。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督水监郭守敬所开通惠河经此入白河,漕运经此直抵大都积水潭。万国朝宗、四方贡赋、官船民舫、商贾行旅经此达大都。明代设通判都司等诸官署驻此,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城;户部尚书李三才曾在此讲学。清设粮运通判、都司各一员及驿站于此;曹雪芹家当铺曾设此。现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湾城遗址残迹,在该村东南角尚存一段,长100米,高7米。村南有明代通运桥。

  ●梁各庄

  位于张家湾镇政府驻地东2.3公里,北运河西岸。面积16.3万平方米。元末已经成村,梁姓至此地定居,依姓而名。该村地势略有起伏,海拔18.7--20.1米。主产小麦、玉米、蔬菜、花生、西瓜。有养牛场。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