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通州段68处地名的由来
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郝家府
位于通州镇东5公里,北运河东侧。属潞城镇。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皇亲贵族,文臣武将,豪门僧侣,各有封地,宦官郝巡偕吏役至此,占据大片土地,形成聚落后,依姓得名郝家府。清初圈地,该地被圈占,更名为郝家甫。1913年复名郝家府。
●大营
位于通州镇东南7.5公里,北运河东侧。属潞城镇。明代已成村。明代曾为明军一处较大的营地,故名。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西瓜、水果。饲养牛、羊等。有皮鞋、食品、装订印刷等厂。有小学一所。
●大甘棠
位于通州镇东南10.5公里,北运河东侧。属潞城镇。面积36.2万平方米。旧志云:“甘泉寺在甘棠乡,汉魏古刹,唐尉迟敬德修”。庙碑记载,“唐鄂公尉迟敬德过此,凡汉魏以来古刹重修之”。因寺内生长一株高大甘棠(棠梨)树,形成聚落后依树而名甘棠。清代改称大甘棠。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蔬菜、水果。饲养牛、羊等。有木器厂等。有小学一所。甘泉寺已无存。
●武窑
位于通州镇东南12.7公里,北运河东侧。属潞城镇。面积22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武姓等随明初平定北方的部队至此定居建村,以烧砖瓦为业,故名武家窑。1913年后简称武窑。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有洗盥设备、纸品、喷漆厂等。有小学一所。村西靠近103国道。
●崔家楼
位于通州镇东南14公里,北运河东侧。属潞城镇。面积13.9万平方米。明代已成村。崔姓至此定居,建有码头。形成聚落后,因建有高房一座,远眺似楼,依姓和高房得名为崔家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夏,康熙帝第二次视察通州时,在此登船阅河,查看农业,曾驻跸此地。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有锦盒厂等。有道路通103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