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成为享誉中国的漕运仓储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故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也造就并形成了68个与运河有关的地名。
●燃灯塔
位于通州镇大成街,北运河西岸。原为佑圣教寺塔。为京杭运河沿岸四大名塔之一。相传创建于南北朝北周年间。唐贞观七年(633)由名将尉迟敬德监修。元大德年间,又由都里都尔苏主持修缮。明代和清初均曾重修。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砖结构。高约49米。燃灯塔为通州八景之一,有高度艺术价值,1979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东大街
位于通州镇南偏东,京秦铁路南侧。因在北运河东部,故名。1988年修建,街长3720米,宽40米。
●新华大街
位于通州镇中部,取“新中华所建”之意而名。据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称:1952年开始修筑该街东段,将横穿通州旧城(明洪武元年筑)的通惠河支脉清淤,拆除城墙,以砖砌成拱券形成水洞,以土填平河道,构筑水泥路面,成为城中横向主干道。此街是新中国成立后通州城第一件利国便民的重大工程,遂命名为新华大街。其下的通惠河,在金代以前乃是潞县南城垣外护城河水源来自蓟城(今北京宣武区一带)的高粱河;明洪武元年(1368)燕山侯孙兴祖镇守通州修筑城池时,将通州城越过护城河向南扩增一倍,使原南城护城河变为穿城河;嘉靖七年(1528)巡仓御史吴仲力排众议主持重修通惠河时,裁去元代郭守敬所开凿通惠河之普济闸至河门闸(今皇木厂村南口)下游一段,而沿金代所开闸河旧迹,自普济闸直向东开,至通州城北门外迤东入潞河(北运河),如此,穿城河便成为通惠河一条支脉。1955年,自新华大街西端继续向东修筑路面,形成大街,与东段统称之。新华大街东段与旧城南北大街相交处,嘉靖七年曾修建石闸一座称通流闸,节水以保证通惠河主航道向北京驳运漕粮。石闸附近曾有江西漕运会馆一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江西省十三组运粮船帮集资兴建。乾隆皇帝去东陵祭祖来往于通州时,曾驻跸于此,以代行宫。北运河停漕后,会馆渐废。
●中山大街
位于通州镇新华大街南侧。因缅怀孙中山而名。据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称:明永乐七年(1409),为充实北京卫戍部队与北陲边防将士粮饷,于通州旧城西门外修建一座大型军仓,称大运西仓(目前大运西仓已经无存,仅存遗址)。正统十年(1449)于仓外筑新城,以保护粮仓。此后,大运西仓南北侧各形成一条东西向大街,南部称新城南街,北面称新城北街。清雍正七年(1729),自北京朝阳门至通州城内各仓及运河北端码头--石坝修筑一条石道,以利漕粮转运京城,此街成为京通之间主要通道,逐渐改称新城大街。1925年孙中山病逝,为纪念之,新城大街易名为中山大街。该街中段在明代天启年间建有魏忠贤生祠,后改作都闸署,管理北京东便门外大通桥至通州卧虎桥之间通惠河上5座石闸启闭、修缮之事。都闸署为明代建筑,该建筑已毁,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