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作用2、调节宜居环境
导语 湿地有哪些作用?如果你还不知道湿地之用,那么小编就为你整理一下湿地的四大作用,分别是供给人类资源、调节宜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和承载生命摇篮。下面看详细的描述。
湿地作用2、调节宜居环境
(一)都市的“天然空调”
湿地宛如技艺精湛的气候师,具有强大的调节气候的功能,它主要通过影响气温、湿度与降水3方面因素来调节区域气候。一方面,由于水的热容量小于地面,吸热和放热都较慢,所以湿地上气温变化较为缓和,而干燥的地面上气温变化则较为剧烈;另一方面,湿地还通过水面蒸发、植物蒸腾过程持续不断地向近地面大气输送水汽,在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发降雨,增加局部地区的降雨量,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在5—9月影响十分明显,冬季影响较弱。炎热的夏季,湿地对周围气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京城中的湿地,给周围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良好影响,距离湿地越近,降温作用越强,湿地对极端最高气温也有调节作用。据研究,从沼泽湿地与裸地上空不同高度气温日变化看,在各层高度上都是沼泽湿地气温低于裸地。湿地的冷湿效应明显。
湿地本身因为水的流动可以产生风,而且由于京城河流湿地沿途没有阻挡风的障碍物,因此风比较大,这是河流湿地的天然优势。事实上,在夏季,人们习惯到河流湿地等有水的岸边感受“凉”意,这就是湿地的“空调效应”。例如,北京的翠湖湿地紧靠上庄水库,地势低洼,干旱时能很好地释放水汽,恰似一部天然的空调有效改善着区域气候。湿地分布区气温较周围城区低,湿度高于其他用地类型。
大兴长子营湿地
(二)绿色“海绵”
湿地是一个天然储水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径流、均化水位和控制洪水的生态功能,对区域防洪、抗旱、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部分类型湿地的土壤包括发育疏松的草根层和发育深厚的泥炭层,有很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在蓄水、防洪方面效果显著。此外,有些湿地植物,如苔藓等本身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最大可达自身体重10—25倍的水分),对保水蓄水也极为有效,是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
北京的库塘湿地在调蓄水量方面主要有供水功能和调节功能两类。北京的官厅、怀柔等水库在雨季拦蓄洪水,在雨水匮乏季节则不间断地开闸放水,雨季到来之前将水位降至死库容,以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维持流域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如北京的翠湖湿地紧靠上庄水库,地势低洼,可以减缓雨洪对上庄水库的冲击,并有助于涵养水源、储存过量的水分、回灌地下水。在翠湖湿地范围内可供调蓄的湿地面积0.598平方公里,按平均水深1米计算,翠湖湿地一次性可蓄水量为59.8万立方米。汛期可将上庄水库部分洪水引进湿地,并通过湿地内的河道、坑塘、沼泽等设施拦蓄雨洪产生的地表径流,减少上庄水库汛期下泄量,使其错峰下泄,满足下游用水要求。
此外,湿地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人类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不断地使用地下水,需要保持水源向地下水补给,而湿地则承担了这一重要职责。
北京湿地
(三)城市之“肾”
湿地也是自然界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湿地区域地势低平,当含有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农药和工业废水等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会大幅度减慢,有利于污染物质的沉淀。另一方面,在湿地中生长的植物、微生物和细菌等通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转换,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吸收、分解或固定、转化,降低污染物质含量,使流经湿地的水体得到净化,削减环境污染。如芦苇、凤眼莲、香蒲、水葱等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各类污染物。北京许多湿地可以用作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通过这一过程提高水环境质量,有益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维护生态安全。
湿地的去污净化功能对北京周边水环境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北京市建设的一批湿地公园,充分利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纳污、吸收、降解等作用,发挥湿地“地球之肾”的功能,使北京市900多公顷的受污染河道、沟渠、低洼地等得到有效处理和净化,保证了景观用水、绿化美化用水的安全(高士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