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奥匈帝国租界区历史文化详细介绍
导语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通过与满清当局签订条约在天津境内所占据的“国中之国”。各租界区之间,文化、制度、建筑风格甚至法律都不尽相同,往来穿梭于不同的租界区需要九大宗主国所批准的特殊证件。
天津奥租界
Die 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Konzession in Tientsin
Az osztrák–magyar Tiencsini koncesszió
1902--1917
出租方 大清(1902年12月27日)
租借方 奥匈帝国(1902年-1917年)
收回方 北洋政府(1917年8月14日)
奥租界所在区域原为天津老市区的一部分,租界开辟前已经有众多的华人居民。1906年,天津奥租界人口为25744人,其中外国侨民232人,中国人25512人。此后,奥租界工部局规划挖高垫低,填平租界南部的低洼沼泽,强迫居住在北部高地的中国居民迁移,造成界内中国居民大量外迁,到1910年,居住在奥租界内的华人还有14946人。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不少下野的中国政界人物选择入居濒临海河、又邻近繁华商业区的奥租界,例如冯国璋、袁世凯、吉林督军鲍贵卿、湖北督军王占元、国务总理王士珍、龚心湛、大总统曹锟等人,在此建有富丽堂皇的寓所,目前保护良好,成为受保护的风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