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面条的做法

导语 立夏吃什么?立夏时节吃什么好?5月5日,夏日将正式开始。很多地方在这一天都有吃面的传统。小编为您整理北京立夏食面全攻略。

  手工制面:

  手擀面

  材料:面粉、水、食盐、鸡蛋

  在面粉中加少量食盐,按照两斤面粉一枚鸡蛋的比例加入鸡蛋、少许清水,用手掌按同一方向反复揉按直至和成表面光滑的面团。用敞口容器扣住和好的面团,醒3~5分钟。

  在案板上撒些石磨面粉,将醒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再揉几下,之后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扁、擀开,尽量擀成薄厚均匀的大面皮,再把面皮层层叠起。为避免粘在一起,可在面皮间撒上一层面粉。

  用干燥的利刀去掉边角料,采用直切法将面皮均匀地切成条状,轻轻地抖动面条,直到根根分明互不粘连。

  手工拉面

  材料:面粉、水、食盐、蛋清

  和面方法与妈妈手擀面相同。将醒好的面团切成两半,取二分之一面团搓成长条,两手各抻面的一端,提离案板,慢慢上下晃动,即溜面。

  上下晃动四五次后两手合拢将面旋成麻花形,继续溜面。

  当粗细均匀时将面放在案板上,撒上面粉滚匀后手提两端,离案甩成长条,再放在案板上,去掉面的两头,对折,一手捏住两个端头,另一手的四指套住面条的另一端,悬空拿起,两手同时抻拉,并上下抖动,边拉边蘸取面粉。

  抻拉六七次后将面对折,重复之前的动作,直至将面拉成细香粗细。

  刀削面

  制作刀削面,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为一斤面三两水。将面加水揉成面团,然后用敞口容器或湿布盖住,醒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位,用刀削时面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精髓就在于刀功。削面的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活,用力要均匀,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煮熟后捞出。高明的面点师傅,每分钟能削200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6寸。吃面前,如若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猫耳朵

  猫耳朵是一种在山西、陕西等地流行的汉族传统面食,因形似猫耳而得名。制作猫耳朵,需用石磨面粉一斤,清水五两。先将面粉倒进敞盆中,冬季用温水,春夏秋季用冷水和面,直至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将面团放在面案上,撒上面粉,用面杖擀成两三厘米厚度的薄片,切成小于1厘米的剂头,再撒一次面粉,滚匀。两手拇指相对按住面块,一下一下往前推,推成形如猫耳朵状即可。锅开时抖去面粉下到锅里煮熟捞起,浇上各式浇头,调以山西陈醋,味香形美。

  龙须面

  龙须面为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须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制作龙须面的面团需软硬适度,搋揉光滑、柔韧。握住面团的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即溜面,方法与拉面相似。将面溜成长条,放在案板上,两手按条,左手向里用力、右手向外用力,平搓面条。提起面条的两头,对折,撒上面粉,使面条互不粘连。重复之前的动作直至面条拉抻成丝。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面条稍挺,呈浅黄色,轻捞出锅。

  剔尖

  剔尖是晋语区百姓家庭日常的一种面食,在北京等地亦称作拨鱼儿。剔尖制作方法别致,形状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质软但有嚼劲,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作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将面和得较为稀软,放在形状大小如乒乓球拍的专用面板上,左手持板,右手持竹签或铁签,将面剔成一根一根,拨入锅内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浇上各式浇头即可食用,十分美味。

  栲栳栳

  栲栳栳为一种山西名小吃,由莜面做成,又称莜面栲栳栳。莜面为面中之上品,营养价值极高。栲栳栳的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一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便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栲栳栳的制作工序非常严格,在莜面中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将面团切成小块,在手掌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栲栳栳形如猫耳,色呈暗红,吃起来富有乡土风味,一般会蘸特制的酱料食用,口感十分筋道爽口。(来源:北京旅游网、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