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货团购陷阱:商品以次充好
导语 临近春节,网络上又办起了“年货节”——“全场5折起”、“限量大礼包”、“1元秒杀”……广告语刺激人们网购的欲望。然而,网购虽方便,但陷阱也不少。去年“双11”、“双12”的“血拼”后,消协接到的投诉、法院受理的纠纷均相应增长。所以我们在选购年货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陷阱。
陷阱二:
商品以次充好
陈女士趁打折从网上购买了十余套进口某品牌面膜,花费3000余元。使用后,陈女士发现作用不大,还有过敏现象。她拿着面膜到商场专柜鉴定,服务员说,面膜包装上的文字虽然与正品类似,但并不相同。陈女士购买的面膜和正品根本不是一个牌子。
陈女士提出退货,商家拒不同意;陈女士又打算提起诉讼,但是搜集证据时却犯了难。不少网友也都碰上过这样的难题,电子交易,卖家可以随意更改网站内容,消费者很难固定证据,怎么才能证明商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呢?
法官支招:网购聊天内容须保存
有三类证据必须保留:买卖发票、物流取货单据以及网上聊天记录。和卖家交流时,消费者一定要仔细询问细节问题,特别要把网站宣传、介绍产品的广告词复制到聊天内容,以此来固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