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纪念馆看点1:客厅介绍
导语 郭沫若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前海西街 18 号, 1988 年 6 月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时曾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营建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 15 年。
郭沫若纪念馆大门
客厅
客厅东面与郭沫若的办公室相接。一排书柜依西墙而列,书柜上方横挂着毛主席的真迹《西江月·井冈山》。对面是于立群的隶书中堂,录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南窗下面对面放着两张书桌,主人常用的是东边那张。黑电木的墨盒、北京牌的蓝黑墨水、普通的极品狼毫……正是用这些最平常的文具,晚年郭沫若完成了《兰亭序》真伪的论辨、《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平生最后一部译作《英诗译稿》。
办公室东边的小门通向卧室,这是东耳房。一部百纳本的《二十四史》伴着一张棕绷床、绿格子的床单使小屋显得朴素宁静。前排北房和后罩房之间隔着一个南北窄、东西长的小院。郭沫若和夫人每年都在这儿种瓜点豆,丝瓜、苦瓜不用说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更忘不了种上一两株蛇瓜,那长得颇似蛇一样的果实最能引起客人的兴趣。
穿过瓜架,后罩房中间是于立群的写字间,郭沫若常在这儿和夫人一起写字读帖。三面墙上交相辉映着他们的书法佳作。左边是夫人的小篆条屏;右侧是郭沫若和夫人合作的青铜器拓片的题跋;正面是一幅郭沫若的行草《咏武则天》,透着书家豪爽洒脱,惯为古人作翻案文章的气质,诗言志,文如人,笔酣墨畅,情跃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