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历史:因漕运而兴的京师屏障(图)
导语 从金代开始,“坐拥”大运河的古城潞县(今潞城镇)就备受历代统治者的关注,渐渐的,因希望“漕运通畅”而有了通州。通州从此也因漕运而兴盛。
清末
蒙古铁骑浴血八里桥
通州城西有一座被称为“八里桥”的古桥,昔日朝阳门至通州的石板路便从八里桥这里由向东转而向南,过八里桥跨过通惠河后再转向东进入通州西门。因此这里是通州去往京城的咽喉地带。直到今天它仍然在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桥上的这条路被称为“京榆旧线”,京自然指的是北京,而这个“榆”字可不是说道路两旁种植榆树,而是指的“榆关”,即大名鼎鼎的山海关。
除此之外这座桥还是通州区和朝阳区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参照物,桥东归属通州区,桥西归属朝阳区。这座桥的大名叫“永通桥”,乃是北京城周边的三大古桥之一(其余两座为沙河的朝宗桥和宛平的卢沟桥)。之所以又名为“八里桥”,是因为距通州城八里。在地图上测距之后,我们大致能够看出这个“八里”指的是到通州城北门外的大运河码头,因此无论是“永通”还是“八里”,最终都没有离开漕运这个话题。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在攻陷了天津大沽口之后,开始向北京进军。清政府赶忙组织部队进行抵抗。在天津卫、通州先后失守之后,统帅僧格林沁命令下辖的满蒙马队和绿营兵死守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但毕竟敌我双方差距较为悬殊,据法军军官吉拉尔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记载:“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最终八里桥之战以我方惨败而告终,三万余清军伤亡过半,昔日驰骋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在这里上演了自己最后的绝唱。
这之后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咸丰皇帝率领后妃落荒而逃。北京城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清王朝耗时百余年在西郊营建的三山五园,全部遭到劫掠和焚毁。如今仍然矗立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残垣断壁,成了国人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
补白
通州的历史建筑
通州城里的不少建筑,在历史变迁中留下了身影,只是有的依然健在,有的只存在人们记忆之中。
大光楼
俗名坝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仓御史吴仲督修。大光楼确切位置在通州旧城北门外沿通惠河向东,在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取卦爻“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义。
明清两朝,户部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故也叫验粮楼。每年农历三月一日至十月一日,这段漕运时间,户部仓场侍郎(明朝为巡仓御史,清代满汉侍郎各一人,不常住通州)率属下各官吏,在此楼检验运抵石坝的正兑进京白粮,供皇室百官之用。供奉粮食者以杉木制作的斗形小盘,盛满散装白米,上楼呈验,一切标准合格后,检斤过秤,重量不亏,也就算完成任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义和团与清廷合作,扶清灭洋。通州沦陷后,八国联军疯狂报复,将大光楼及众多古建烧毁,1901年,南粮由火车运送北京,漕运停止,石坝废弃,大光楼也随历史销声匿迹。
浮桥
通州通往三河及东北方向的运河(古称白河),原来没有桥,全靠摆渡,运兵运粮运饷都很不便。
辽金时曾建木桥,雨季河水泛滥,木桥常被冲毁,后编船做桥渡河,又名船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巡抚洪锤在通州东门外的罗家口设船建浮桥,浮于白河之上,以利通行。明永乐年间以浮桥不便,修木桥。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次年被水冲走。明正统元年(1436年)冬,造白河浮桥,以马快船及预备运砖船编排为之,委派千总驻防、拨军士十八名,通州拨民夫六名看守。
清朝将桥移往北门外水浅之处,每年修理桥船经费,由户部拨发,设桥船五十只,通州派船夫四十人,每人每月给米七斗五升。清代帝王,东陵祭祖,常过此浮桥。民国初年浮桥船撤,又另设摆渡。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泥新桥,浮桥成为回忆中的历史,附近的居民因袭旧名,至今仍称浮桥。
西海子公园
通州旧城之北,分东西二海,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墙,东海挨东城墙。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掘土奠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东海子已无踪影,西海子至今仍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园,以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桥一座,桥下可通小船,垂柳环湖为荫。
潞河中学
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河北基督教公会便传入通州。通州先办男塾,后建协和小学,直升格为协和书院。光绪四年(1878年),牧师姜戴德等人在新城南门外,买地建楼,成立教会学校,因地处运河边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学校,由谢卫楼等牧师、教士执掌教务,谢卫楼为校长。
尉氏楼(今人民楼)坐北朝南,居校园中间北部,整体平面如篆书引号部首,为二层楼。楼前不远即是谢氏楼(红楼),中部高耸十字架式平面,顶层有西式铜钟,底层中间为南北通道。
红楼之左是文氏楼(解放楼),右为潞友楼,东西对称。文氏楼为1923年所建。1927年,陈昌佑作为校长主持校务,他是第一任由中国人自己担任的校长。1942年到1946年,日本人入侵通州,学校西迁陕西西安,仍名潞河中学,1946年迁回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