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个人旅游的地方 在别人的文字里旅行

导语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世界这么大,我不知道去哪里,不如跟着别人的文字去旅行,总有一个地方,在静静等着你。

  60年代——在路上

  《在路上》同名电影剧照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不知是谁将第一次和“旅行”联系在了一起,只是如今,它频频出现在中学生范文大全里、地铁站里的房产广告上、民谣歌手的无病呻吟中……诸如“最美的自己在路上”“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之类句子,早已不复当年那份豪情。

  来听听这部《在路上》的故事——它的中文版最初以“黄皮书”的形式在中国流传,在经历过“文革”造反运动的年轻人中秘密传阅,他们甚至手抄了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尽管流传的范围并不大,仅限于北京、上海知青群体中的少部分人。即便如此,不少知青读了之后,仍然学着模仿书中主人公,离开知青点四处流浪,但最终还是被警察遣送回来。这些人中,甚至包括著名诗人北岛。

  用七八十年代的定义来说,《在路上》里的年轻人都是真正的“盲流”——他们无所事事,沿着66号公路没有目的地的流浪,也许就是这种对于自由的迫切渴望,让“在路上”经由60年代,成为最无知无畏,也与现实差距最大的第一代鸡汤。

  66号公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去哪儿缅怀:66号公路

  最能回味“在路上”激情的,非故事的发生地“66号”公路莫属。66号公路是什么?《阿甘正传》里阿甘跑步的地方,海明威书写《老人与海》的地方,林肯崛起与安葬的地方,老鹰乐队《Take it easy》中诉说的地方,就连《绝命毒师》的画面里也反复出现巨大的“66”。66号公路被美国人亲切地唤作“母亲之路”,是美国早期横贯东西的大动脉,而今人们追求自由、梦想与希望的朝圣之路。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