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园景观推荐及介绍

导语 假期里高校游,散心与访名校两不误,对于学生一族来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北京,清华大学绝对是个热门地。清华大学能参观吗?清华大学什么时候可以参观?本地宝为您整理了清华大学参观旅游攻略,供暖参考。

  清华大学校园景观推荐及介绍

  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新馆和老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进行,时间跨度长达75年。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二期工程始于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册(件),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高昂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我校校友和教授,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重建钟亭。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

  蓝天白云之下,闻亭高耸颇有君子之风;水木清华之侧,钟鸣瓦釜宛若天籁之音;苍松翠柏之间,友山提笔尽抒爱国之志。美哉,闻亭!壮哉,钟声!伟哉,友山!

  气象台

  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遗憾的是,到了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年,清华大学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是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几年来,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短短的几年间,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纪念碑,向世人昭示"清华速度"。

  在过去激荡的百年中,清华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而这座曾经的气象台也在白昼交替、春去秋回中见证了清华的发展、困阻、屈辱以及振兴。它如同一个白色的巨人,坚挺地站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沉默、坚忍,又充满了耐人回味的故事。从姓"气"到姓"天"的改变,体现的不仅是一个或几个学科走过的道路,更体现了清华人的"气"魄,与他们对人定胜"天"的信仰。

  科学馆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科学馆始建于1917年4月,落成于1919年9月。由公顺记(Kung Sung Kee)承建,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 设计。科学馆主体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先进,材料质地坚固。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从1926年物理系建系,特别是1929年清华理学院建院以后,直到 1999年新理学大楼建成,科学馆一直被作为物理系馆。如今,完好如初的科学馆已作为杨振宁和林家翘两教授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即高等研究中心)及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办公基地,仍然屹立在校园中心大草坪西侧。

  科学馆是全国有志于科学报国的优秀青年心目中的圣殿。这儿保存下清华理科最古老的记忆,也成为了后来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一大批中国现代科学家由科学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单是成为国内外科学界精英和科学院院士的就不下六七十人,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9位是清华物理系的本科毕业生。从这些闪光的名字中可以看到,科学馆不愧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

  多景点请点击:北京清华大学一日游攻略(景点介绍+路线)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