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析2017中考语文试题(内附多位名师分析)
导语 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考试结束,小编在考试后及时公布语文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祝各位考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作文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践行。
描述曾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游戏,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特别贴近学生生活。
每个人都拥有难忘的童年生活,小作文第一个题目旨在引导学生聚焦童年快乐的“瞬间”——游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下棋、猜谜、折纸、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等游戏,都是中国传统的娱乐、体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
而大作文题目一给出的核心词“贵在真”更是强调了追求真、崇尚真,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两个作文题让学生在作答试题时不仅接触到体现核心价值观和获得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的试题素材,还让学生在作答试题时能够展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
考点分析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强调想象创新。
大作文第二个题目属于想象作文,不仅考查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把故事讲好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查学生在与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泉水山石对话、接触、交流中的想象,还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因为作文导语中有“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想象不仅要丰富,还要合理,不能信马由缰,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所以,这个符合初三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感性的题目,蕴含着思辨性。
考点分析
三突出情景设置,在语言实践中考查语用水平。
今年无论是小作文的聚会上回忆童年游戏的快乐,还是为主题班会写发言稿,又或是讲述森林王国中发生的故事,都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思考事物或现象背后的东西,凸显了中考评价在认识现实生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正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最好引领。
四尝试学科整合,突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
今年小作文第二个题目既涉及到与当今热点的“一带一路”有关的题材,而且体现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整合。张骞出使西域,是初中历史中西汉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这道作文题,体现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完美融合,同时又突出了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扩大眼界,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将语文教学置身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之中。
考点分析
点评专家:
魏澄之(东城区教师研究中心 中学高级教师)
基础·运用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承继了以往重视语文基础考查的风格,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而试题又从考查范围和命题形式上都有了新的扩展和探索。
基础•运用版块命题采用“欧阳询书法”及“北京名人故居”两大素材主题。
“书法”命题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题干给出了欧阳询书法的基本特点,图片为《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在此语境之下,考查书体判断、笔画笔顺及书法鉴赏能力。整个题目图文兼美,文化底蕴深厚。
“名人故居”主题充分体现“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实属“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此主题与学生的“社会大课堂”实践生活相联系,从参观,到写感受,再到办展览,再现了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默写题目稳中求新,其中第(3)题考查与“历史名城”相关的诗句。强调“读过”,允许诗句中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积累和运用,也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总之,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基础•运用版块试题延续了近几年来的改革思路,聚焦语言运用,利用丰富灵活的语言情境创设,使语文考试走近核心素养,走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更为深入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注重语文基础与应用,注重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整体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特征,使语文基础的教学走向更为广阔、更有活力与张力的新境地。
点评专家:
穆聪(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中学高级教师)
文言文
今年文言文考查选择了课内外对读的形式,课内材料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对读是《国语·勾践灭吴》。
试题设置具有层递性,稳中求新。试题既有对于文言字、词、句意的考查,还涉及到句式表达及内容理解和文本体现的思想理解,层层深入的考查了学生文言文学习情况,注重展现学生学习思考归纳整合的过程及迁移运用能力,也考查学生借助文本把握古代人文思想的能力,将知识的学习内化成思维认识,形成人文素养,这些对于文言文学习与教学都有一定启发性和引领性。
考点分析
参考例题
如第6题,不是简单的判别翻译句子的对错,而是在翻译理解句意基础上,结合全文进行判断,形式灵活新颖。
特别是第7题,需要学生疏通文本,梳理归纳两个文本的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共同体现的思想,将文本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所反映的人文思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思想性。
点评专家:
何连福(北京市育才学校 中学高级教师)
名著阅读
2017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具有“稳中求进”、“进中求新”的特点。
考点指南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稳”,主要体现名著阅读考查的方向,依然指向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的文化智慧汲取、多样文化吸收、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
试题所涉及的七部作品涵盖了一部古代文化经典、三大文学名著、两部现代名著和一部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七部作品的考查,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能够积极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考点分析
“进”,首先表现为名著阅读的考查阅读量大,考查内容丰富。
从考查的书目看,试题涉及了《考试说明》要求的2017届学生必读的七部名著:《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论语》《鲁滨逊票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超过全部必读书目的三分之二,分值、考查作品数量和文字量都有所增加。从考查内容看,把握作品的主体内容,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涉及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理解等内容。
考点分析
“进”,其次体现为试题注重考查对名著阅读的整体把握与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名著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三个阅读层级:基础阅读,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与主题;关联阅读,建立局部与整体关系;个性化阅读,表达个人的阅读理解与感悟。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作,试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主要内容、简要了解作者、感知作品的艺术风格等内容。对这两部名著内容的考查处于第一层级,体现试题的“激励”功能。《鲁滨逊票漂流记》主要考查了主要情节与主要人物,并初步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考查的是名著阅读的第二层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考查了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之间的联系,还考查了学生阅读名著后的独特感受,考查的是名著阅读的第三层级。今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加大了第二、三阅读层级的力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重视经典名著的整体把握,倡导名著阅读的个性化感悟与思考。
考点分析
“新”,在“基础运用”中以生活情境设置的形式考查与名著相关的内容,建立了名著阅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对联”的语言形式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适当的语言运用形式与名著理解相结合,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点评专家:
夏 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教师 )
文学作品
2017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价值观与能力并重,融合评价与展示功能于一体,主要体现在素材使用、试题命制、题型设计等三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取材,体现时代主旋律。《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描述卑微的蒲公英用心生长、开花、追梦的情形,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理想信仰的思考。
命题素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在试卷中体现对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
考点分析
其次,试题命制,立足考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阅读核心能力。
试题根据文章理解的层次要求与文本体式阅读的规律,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感受、理解感悟等阅读行为,分别考查了整体把握、形成解释、质疑探究等阅读核心能力。问题的思维容量大,作答需要历经分析综合、发散聚合等思维操作过程,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考点分析
最后,题型设计,注重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在展示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第16小题,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有怎样的帮助。试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说明这个问题对自己阅读文章的作用,又考查了问题解决能力。因此,这道试题也体现出今年试题的“稳中求进”的特点。
考点分析
点评专家:
夏 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教师 )
多文本阅读和议论文阅读
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在阅读材料的大语境中,融入了关于汉字读音和词语理解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在实际运用中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积累,真正体现了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能力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注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考查语文核心能力
2017年语文中考试卷,对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查,立足灵活运用,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语义和语用上考查学生的真能力。
在多文本阅读中,突出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认识水平的综合考查,把学生阅读理解与语用表达的考查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摒弃“死记硬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在阅读中
考查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
四注重学科联系,
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和深入理解能力。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有效提取整合信息、灵活运用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结论的能力,而且注重考查学生根据已知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思辨能力。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与技能。
点评专家:
李玉兰(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教师 )
总体评价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路、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稳重求进,力求通过这份试卷,进一步助推北京市教育的“深综改”。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素材的选择上,坚持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突显优秀传统文化为标准;在题目的设置上,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加深理解。
二、试卷整体设计注重板块之间的联系,注重基础、积累和应用。
全卷在核心素养方面体现出了整体性,各个板块之间联系密切。
三、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试卷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热点话题,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在加强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同时,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
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的考查。
试卷在题目的设置上,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
参考例题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试卷中一共涉及到了包括《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论语》、《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7部名著阅读,这是以往没有过的。而且这7部名著分布在不同的板块之中,有的是专门考查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情况,有的是以名著阅读作为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情境,还有的是给学生深入思考提供的阅读材料。这种做法,对名著阅读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再如,题目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开。尤其是阅读,强调考查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以及获得感受的过程,强调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些无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点评专家:
王彤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