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天安门,今朝更好看
九月,天安门广场披上盛装,迎接共和国第63个生日。
广场摆花,年年都有,年年又有所不同,“十一”前我去了两趟天安门,用相机记录下古老天安门的今日新姿、靓姿。白天,天安门巍然矗立,尽显雄伟、壮丽;夜晚,天安门华灯齐放,又添璀璨、辉煌。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流连、参观、欢笑,留影;争相簇拥在国旗下观看升旗、降旗;一拨又一拨的人流,潮涌不息……正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人)不同。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初名为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当时只是一座黄瓦飞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木牌楼,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以及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通高为。(以上资料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