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十三陵好玩吗 自助游玩攻略

导语 昌平十三陵好玩吗,昌平十三陵有什么好玩的,昌平十三陵门票交通自助游攻略。历史其实并不高深,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风趣的一面。关于十三陵,很多人并不太了解这浓缩了整部明史的地方,但是看完这个攻略,你可能突然会觉得,原来那部风起云涌的历史,也可以平淡中透着另类的潮范儿......

  未开放陵寝区域新玩法

  除上述三个陵寝和神路外,其他陵寝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并不对外开放,然而是不是就意味着与那些神秘的陵寝无缘了呢?当然不是!

  1、找铭文砖等遗迹

  未开放陵寝虽然参观不得,但是在旁边往往能有不少免费的惊喜,可以在陵外找神功圣德碑、陵监墙、墙砖铭文玩。思陵的不远处有悼陵和万娘坟,砖墙上可以找到大量如假包换的明代砖铭文。若是跟朋友一起去,不妨来个“寻砖文拉力赛”,看谁找到的铭文最清晰最多。

  2、陪守陵大爷唠唠嗑

  守陵的时间估计还是很寂寞的,上次见到思陵的看守大爷手里还正抱着本《人民文学》在读。有一些陵寝的看门大爷比较有意思,很能侃,你赶到那里的时候不妨递根烟,没准能从他们嘴里听到不少相关的传说故事!当然进去参观就别想了,管得还是比较严的……

  景区地图

  十三陵方位示意图

  住宿攻略

  来到京郊,就是体验农家风格的,睡大炕、吃农家菜可是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体会不到的。借着“看皇上”的同时,不妨放松一些,享受一个轻松休闲的别样周末!

  大河套农庄

  位于昭陵附近,环境开阔悠闲,农庄中央有一面湖泊,湖心岛上设有桌椅,整体上环境很舒适优雅。

  价格:标间100左右,相对比较卫生。

  电话:010-60762551

  路线:长陵镇的定陵道口向西1000米

  华林苑度假村

  环境非常田园风,夏季凉爽,适合来此避暑,甚至还有蔬果、野菜可以采摘。

  价格:

  电话:010-89762700

  路线:德胜门乘345、919路到昌平,转乘314路到小宫门下车即到。

  大溪地度假村

  在一条溪谷中,度假村在把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地做了院子,院中间三棵大树,夏天的时候坐在这里,颇有到了欧洲乡村的感觉。

  价格:标间200元左右。

  电话:010-60762299

  路线:八达岭高速西关(16)出口,绕行环岛向北直奔110国道12公里,过德胜口水库800米左手即到。

  美食攻略

  康陵春饼宴26号院

  特色菜:春饼宴、农家饭

  推荐指数:★★★★★

  地址:康陵村26号

  电话:010-89721638 13716641624

  鸿杨树农家乐

  特色:烙糕子

  推荐指数:★★★★★

  地址:悼陵监村204号

  电话:010-89761883 13716148182

  农家大菜 作者:杨猫

  九龙池农家乐

  特色菜:垮炖水库鱼、农家菜等

  推荐指数:★★★★

  地址:昭陵附近

  电话:010-60761400 13641039158

  春秋农家乐

  特色菜:八盘八碗

  推荐指数:★★★

  地址:定陵向东500米路北

  电话:010-60762988 13718752885

  推荐旅游线路

  十三陵开放区域一日游

  此条线路为体验明王朝陵寝文化的精华游。从神路开始,而后依次是长陵(重点看金丝楠木大殿)、定陵(重点看地下宫殿)、昭陵(重点看皇陵内的建筑规制),或者也可以单独挑出来品味,并不一定全要逛完。充实的一天时间,尽览明王朝的兴衰起伏。

  十三陵未开放区域两日游

  针对十三陵未开放区域,也可以进行深度探访游,虽然这些陵寝并未对外开放,但是在周边走走,感受荒野皇陵的氛围,也是一次很不错的旅行。

  路线安排

  永陵→德陵→景陵→献陵→庆陵→茂陵→裕陵→康陵→泰陵→定陵(西井)→昭陵→思陵(悼陵、万娘坟、五子坟、王承恩墓)

  这条路线适合骑行游或者自驾游,以昌赤线(S212)主线,大多地处荒野果园和村庄中,没有路标,需要探访,特别注意要提防藏獒。另外,要记得进果园菜地院落时不要跟村民发生冲突。

  其中路过康陵村时,推荐当地非常有名的康陵春饼宴,尤其是26号院,味道非常不错;思陵旁的悼陵监村烙糕子宴非常不错,也做重点推荐。

  自驾车一日游、两日游,均可参考上述路线。

  其他信息

  十三陵简介

  陵寝规制

  与历史有关的平铺直叙难免显得无聊且呆板,看了上边的介绍,估计很多朋友会对明朝皇陵的规制有些疑惑,那现在就跟大家聊聊明皇陵的规制问题,看看每座皇陵中都包含了哪些内容,也好让大家有个直观印象。

  圣号碑

  圣号碑即墓碑,是明十三陵各陵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方式之一,位于宝顶前方的明楼之内。唯独思陵圣号碑上无明楼(思陵原无明楼,清朝乾隆年间曾增建明楼,后来又倒塌)。

  十三陵圣号碑在建成之后,刻字均用金粉填满,然后碑身通体刷朱漆。原貌是红色金字。但因年代久远,朱漆和金粉绝大多数剥落,但是现金仍然依稀可辨。

  明楼

  指的是帝王陵墓坟冢正前方的高楼,楼中立有圣号碑,作用相当于碑亭。十三陵的明楼建于方城(方形城台,宝城的一部分,位于坟冢正前方)之上,是十三座陵寝最主要的标志。

  五供

  是指一种象征性的祭器。十三陵每座陵寝明楼的正前方,均陈设有一套石雕五供,包括石质供桌一张,供桌正中间为香炉,香炉两侧分别为两个烛台,两个花瓶。陵寝内陈设五供系长陵首创(南京明孝陵不设五供),以后各陵沿以为制。供器仅具有象征意义,并不真正点香、蜡烛以及插花。

  棂星门

  指的是位于各陵方院最后一进院落内的,设于院门和五供之间的一座牌楼。棂星门象征着通往阴间的大门,是阴阳两界的界门。陵宫内设置棂星门亦系长陵首创,以后各陵演以为制。除思陵外,其余12陵目前均保留有棂星门或其残迹。

  三座门

  又名内红门,是陵宫方城最后一进院落的院门,一般位于陵恩殿和棂星门之间。十三陵中只有十座陵有三座门。永陵、定陵、思陵在祾恩殿台基两侧筑有高墙隔开两进院落,并在两侧墙上开有侧门,因此没有独立的三座门。

  祾恩殿

  又名享殿,是明十三陵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大殿。世宗皇帝于嘉靖十七年钦定殿名均为“祾恩殿”。清朝诸皇陵改称“隆恩殿”。“祾”寓意祭而受福,指的是墓主在这里接受祭祀,享用各种祭品;“恩”寓意罔极之恩,指的是后人在祭祀活动中怀念先祖的无限恩惠。十三座祾恩殿中,以长陵棂恩殿的规模为最大。

  御路石雕

  指古代刻在宫殿内帝王专用的御路路面上的石浮雕(在故宫中轴线上几乎每座大殿前均可见御路石雕)。十三陵每座祾恩殿前也有御路石雕。长陵祾恩殿汉白玉基座有三层,因此石雕也有三块,分别雕有二龙戏珠、海水江牙、凌波奔驰的海马,规模为十三陵中最大。

  陵门和祾恩门

  陵门即陵宫的正门。长陵、永陵和定陵有独立的陵门,方院为三进院落,因此这三个陵的祾恩门是第二进院落的大门,而不是陵宫大门。其余十座陵,方院为两进院落,祾恩门同时也是陵宫的大门。

  神功圣德碑

  是树在陵宫神道上的,用于歌颂帝王生平功绩的石碑。一般为龙首龟蚨(龟驮的龙头碑)。十三陵中每个陵都有,一般位于陵门正前方。现在均完整保存。

  宝城和宝顶

  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了明十三陵的坟冢部分。宝城,指的是坟冢封土周围砌的一圈城墙,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对坟冢起到保护作用。

  宝顶,指的是在坟冢封土正中间再堆起一层封土,使之明显高出坟冢表面,也就是通常说的坟头;宝城,和前面几个纵览中所述建筑物所处的方院有机统一,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

  历史的大门--作者:东风

  总体布局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目前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皇陵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

  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

  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

  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

  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

  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评价十三陵是“最伟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发掘的考证。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 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刘昭妃、周端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明十三陵建筑特点

  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帝陵墓葬建筑群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首先,从陵区的建置情况看,它更有“边塞”陵区的特色。天寿山陵区的建筑,除前述十三座帝陵外还有陪葬墓(含妃子坟七座、太监墓一座)、行宫(新旧行宫各一座)、九龙池、长春亭、圣迹亭等各式建筑。这一以帝陵为主体兼有各式不同功用建筑的庞大而有完备的陵区建筑体系,显然是吸收了中国历代,特别是宋代及明孝陵的陵区建设经验。但它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就是由于陵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其防卫体系更为严密。

  虽然,我国历代的陵区建筑都具备一定的防卫条件,以防止陵区建筑的人为破坏和维护陵区的秩序。但由于中国历代帝都的位置通常都处于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或偏于内地的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边关较远,所以,近京而设的陵区防卫体系一般来说也主要是用来防范来自王朝统治范围之内的破坏力量,其主要功能是“制内”。而天寿山凌区的情况就不同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主要目的是利用北京背倚燕山山脉,既有险可寺,又与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相距不远的地理优势,防御和抗击蒙古贵族的南犯并控制东北地区。而天寿山陵区恰处京北居庸关与古北口两大军事要塞之南,北距长城不过六七十里,军事防御实为第一要务,所以陵区不仅周围沿山设险,修筑有可资派军防守的十口城垣、敌台、拦马墙等军事防御工事,还在山势低矮的陵区之南修筑了可以屯驻重兵的昌平和巩华二城,以屏卫陵区。由此可见,天寿山陵区的城堡式防御体系已绝不仅仅是为了“制内”,而是带有明显的“御外”性质。也就是说,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具备大规模作战条件的“边塞”式陵区防御体系。

  其次,陵区建筑的整体性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水平。

  我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陵区设置,早在战国中期随着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现,其制导源于我国古代以宗教为单位,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礼制关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个时代陵区规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设置各不相同,但总起来说,宋朝以前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寝建筑虽然彼此声势相连,形成了布局相对集中的陵寝区域,单各陵相互的独立性都很强。以唐朝及北宋诸陵为例,每座陵园都有各自的门阙、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体系,它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建筑的设置上却彼此互不统属,缺乏有机的整体联系。明十三陵则不同,各陵虽然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公共的“总神道”出现,公用的牌坊、石刻群,使陵区建筑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整体。

  再次,从天寿山陵寝的建筑制度看,它是前代特别是明太祖孝陵制度的基础上演进形成的,因此,各陵寝制度都包含有前代陵园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我国古代的帝陵从秦汉至唐宋,其建筑大多以覆斗形的陵台为中心,前设寝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设门,构成大体均衡对称的方陵体制。明初营建皇陵(朱元璋的父母陵,位今安徽凤阳)尚袭此制,其后建祖陵(朱元璋的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衣冠陵,位今江苏盱眙)又用其制。至朱元璋营建孝陵则变更古制,创新为前方后圆,宝顶、明楼、享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崭新的陵寝布局形式。明天寿山诸陵 的陵宫建筑基本沿用孝陵 制度,但更趋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明长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陵寝兆域门(长陵作大红门,孝陵作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墓仪设施也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门门前石碑坊的设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之前,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其制度较之孝陵又更臻完备,更能体现封建社会的礼制特点。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于秦汉时期黄肠题凑的木椁墓室制度,也与唐代凿山为穴的作法有别,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瓦、琉璃檐的真正的宫殿建筑。

  明十三陵陵区植被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帝陵神道及陵宫有松柏和橡树,行宫、衙署则均植以国槐。在这些关系陵寝威仪的树木中,红墙黄瓦的陵寝及行宫等高级的建筑物被衬托得十分醒目,而陵旁灰色布瓦为顶的内外衙署(神宫监、祠祭署等)以及陵区侧翼红墙绿瓦的妃坟建筑则显得较为隐蔽。瓦饰色彩的不同标志着陵区内建筑的不同等级。

  明朝丧葬制度

  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明代的丧礼,君臣上下各有等差,帝后的丧礼最为隆重。

  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

  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

  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然后,由嗣皇帝亲行祭礼将册宝安放于几筵殿。

  梓宫发引:民间俗称“出殡”即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之说。而明代帝后葬期均未行此说,仅皇后有梓宫发引“例不出百日”的记载,皇帝只择吉而葬,或长或短没有定制。如太祖朱元璋死后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后竟停礼拜仪式,古称“虞礼”。虞礼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举行,八虞在京城之外举行,都由护丧官员主持行礼。九虞礼在皇宫的“几筵殿”举行,嗣皇帝衰服躬亲行礼。九虞礼行过后,神主附享太庙。至此,丧礼才告结束。

  出游参考

  与十三陵有关的书籍

  《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以非常通俗的语气,娓娓道来当年定陵发掘的过程。作品披露了地下玄宫洞开的经过帝后棺椁及殉葬珍宝的真实情况,同时追求了这座浩大皇陵鲜为人知的建造始末和由此展开的朝野上下君臣后妃之间的无情争斗,揭示了大明帝国日暮途穷以及最后沉沦的必然趋势。作品资料翔实,笔触冷峻,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读来兴趣盎然。

  此书曾获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推荐排行榜冠军,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