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胡同之最 与TA一起游玩认识胡同文化

  北京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历史的沉淀不仅仅体现在古籍典章中,也体现在大街小巷的名称上。 胡同名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地点标识,还体现出了老北京居民所特有的通俗、幽默的语言特点。

  无论你是北京土著、还是来到这里的外乡人,或许你只是想在这里驻足片刻;我们每个人对于北京的胡同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北京的胡同,布局上大多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走向横竖笔直;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反映出不同的人文风情。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东交民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

  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