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内容
导语 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展览构成。基本陈列为展陈体系的核心与灵魂,专题展为补充与深化,开放展示丰富参观体验,临时展览为拓展与延伸。
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发挥示范作用。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大运河向千年古都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推动北京从北疆重镇迈向国家首都,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集大成性,首善之区多元荟萃成果又藉由大运河反哺全国,日益巩固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地位。
北京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城市,正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再建勋业。
地点:展陈大楼(主楼)二层 三四五六号展厅
第一单元
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
史前至南北朝
约70万年前-公元581年
北京是大运河连接长城与草原的重要枢纽城市。北京地处山水环绕的“北京湾”之中,数条大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从人类起源到国之首都,北京与水密切相关。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相依相伴,共同生长。
第二单元
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
隋唐五代
公元581-960年
隋代大规模开凿运河,形成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明州(今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
隋唐大运河将当时的北京地区同中原、江淮地区紧密联结起来,这在北京向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中心跃升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单元
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
辽宋金
公元907-1279年
辽金与两宋时期,幽州地区从北方军事重镇向王朝都城迈进。政治中心的变化,使运河随之分为南北两个系统。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疏浚水道积极探索和开发中都漕渠。
第四单元
大都既定 一脉贯通
元
公元1271-1368年
元代北京成为全国都城。忽必烈时期,对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从杭州直通大都,构建出京杭大运河的基本形态。元代还大规模发展海运,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及欧亚各区域。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不仅满足了大都城漕运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加强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联动。
第五单元
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
明清
公元1368-1911年
明清两朝定鼎北京。京杭大运河继续发挥连接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作用。河工体制和运河漕运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地方辐辏中央之势、中央统御地方之力不断强化,运河沿线的城市及区域文化日益繁盛。京杭大运河发挥了政治国脉、经济命脉、社会动脉的重大作用。
第六单元
漕运转型 曲折探索
民国
公元1912-1949年
自清末停漕以来,河道迅速衰败。尽管各界运用新型技术治水的理念层出不穷,治理方案也几经尝试,但实际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伴随着近代城市化发展,运河水系在功能上呈现出从“官用”到“民用”的发展趋向。
第七单元
运河新生 造福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度重视治河与治水,大运河经过综合治理焕然新生,各种水旱灾害基本消除。
第八单元
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2012-2023年
进入新时代,大运河以全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结语
大运河寄托着人们共同的乡情,承载着共同的记忆,滋养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千言万语,道不尽北京与大运河的辉煌不朽。万水千山,隔不断北京与运河沿岸的血脉情谊。
新时代的北京与大运河同谱新篇,奔向未来!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北京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大运河博物馆】可获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怎么预约、官网网址、开馆闭馆时间、开放区域、参观须知、楼层分布、服务设施、展览介绍、交通路线、志愿者招募报名入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