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故宫牡丹题材文物特展: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图)
导语 故宫博物院从院藏牡丹题材文物中择其菁华,于斋宫及延禧宫举办“故宫博物院牡丹题材文物展”,展览共展出文物186件(套)。
牡丹花作为最具观赏性的花卉之一,也一直深受中国历代宫廷及文人喜爱,不仅是重要的绘画题材,而且常被用来装饰各类工艺品。故宫博物院配合此次花展从院藏牡丹题材文物中择其菁华,同时于斋宫及延禧宫举办“故宫博物院藏牡丹题材文物特展”,展览共展出文物186件(套)。
▼
斋宫展厅分芳菲独秀、嘉瑞呈祥、灵禽致福、万紫千红四单元,分别展示以牡丹做装饰,以牡丹与祥瑞、灵禽、佳卉组合装饰的器物类文物。
斋宫展厅
清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的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
明 剔红双层牡丹纹盘
此盘黄漆素地,盘内雕双层重叠的牡丹,穿枝过梗,各自成章,或露或藏,繁而不乱,充分表现出明永乐时期果园厂雕漆的高超技法。足内“大明永乐年制”针刻6字为原款,正中的楷书填金“大清乾隆仿古”款为后刻。
明早期这类花卉题材的作品多为黄漆素地,不刻锦纹,属《髹饰录》中“有无锦纹者,黄地似之”一类,这种处理方法是对元末张成、杨茂雕漆特征的继承。这种花卉题材的作品,通常以数朵盛开的大花为主,四周衬托含苞欲放的花蕾,这种构图风格为明永乐雕漆的显著特征。此盘漆质坚实,色泽纯正,雕工浑厚,磨工细腻 圆润,为明代永乐时期果园厂雕漆的精品。
清 象牙编嵌染牙玉兰牡丹圆团扇
扇面为腰圆芭蕉形,上部微卷。扇边包镶玳瑁框,淡绿色彩绘花蝶纹 画珐琅柄,嵌骨珠,并系有明黄色丝穗。扇面中心嵌棕竹梁,镶有铜镀金点翠錾蝙蝠纹护顶,梁的上、中、下部各嵌有浮雕盘夔和宝相花纹的橙、紫、黄、红四色蜜 蜡护托。细润洁白的扇面是用薄如细篦的牙丝编织而成,牙丝宽不足0.1cm。扇面自柄托向上嵌有染牙浅浮雕牡丹、玉兰等花卉及蓝甸鸟。扇面纹饰精致细密, 孔缝均匀,经纬片的拼合天衣无缝,色彩绚丽,雍容华贵。
▼
延禧宫展厅分惟妙惟肖、织绣华丽、优雅闲适、富贵荣华四单元,分别展示以牡丹为题材的明清绘画及丝帛文物。
延禧宫展厅
清 郎世宁花鸟图册•牡丹
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清 乾隆帝并蒂牡丹图轴
此图绘并蒂牡丹插于瓶中,寓意“富贵太平”。笔致细腻,设色妍丽,展现乾隆帝绘画风格崇尚文人淡雅的韵致。上诗堂乾隆御题:“绚芳联珏”,题识:“辛丑清和月,设色再题。” 辛丑,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时年七十一岁。
清 缂丝并蒂牡丹图轴
此图以缂丝工艺再现了乾隆帝御笔《并蒂牡丹图》,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画作中的笔致韵味和物像神韵。以忠于原作为创作宗旨,以丝线的明艳,取自家技法之长,与画作互为表里,是一件酷似或胜似书画的缂丝书画佳品。
清 藕荷色缎绣牡丹团寿纹氅衣料
此衣为丝质。圆 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领、袖处镶滚多条绦边,衣内衬湖色素纺丝绸里。面料为藕荷色缎,其上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运 用平针、缠针、平金、套针等多种刺绣技法彩绣折枝牡丹和万字团寿纹样。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一枚、白玉琢团寿纹扣四枚。此衣构图生动写实,绣工精细,层次分 明,“水路”清晰,为清代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
以花卉为主题的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尚属首次举办,
在洛阳牡丹绽放紫禁城之际,
来古老的紫禁城中沐浴惠风,观名花,赏珍品,
一起领略牡丹文化,享受盛世春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