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石虎胡同的历史烟云(图)

导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蒙藏学校旧址在小石虎胡同(旧称石虎胡同)里,这里一度成了西单民族大世界商场,近年开始腾退,本周400多家商户腾退完毕,在违建中的历史文物显露出了本来面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蒙藏学校旧址在小石虎胡同(旧称石虎胡同)里,这里一度成了西单民族大世界商场,近年开始腾退,本周400多家商户腾退完毕,在违建中的历史文物显露出了本来面目。

  溯源

  甘南摄

  小石虎胡同33号西单民族大世界商场去年腾退,还文物以本来面目无疑是一件好事。小石虎胡同33号,在清代是乾隆皇帝的皇长孙固山贝子爱新觉罗·绵德的府邸。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起,石虎胡同7号院(今小石虎胡同33号)就被赐给绵德居住,人称贝子绵德府,直到1913年毓祥迁出,绵德及其后人一直居住于此。而在此前的明代,石虎胡同7号是延凌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据说明末武进人董心葵,一次看到延凌会馆门斜墙塌,就出钱把会馆整修一新。董心葵很有心机地把宅院送给了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郎周延儒,这里成了“周府”。周延儒绝顶聪明,个性张狂。崇祯三年(1630年),37岁的周延儒就成为首辅大臣。崇祯六年(1633年),因为周延儒为官贪婪、任用亲信,被另一个大学士温体仁排挤,托病还乡。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复出再为首辅。清兵打来后,不谙军事的周延儒,请僧道百人在石虎胡同口设大法场,诵《法华经》第7卷,热闹一时。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逼近京畿,周延儒自请督师,然而他“驻通州不敢战,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却假传捷报蒙骗皇帝,后被锦衣卫指挥骆养性揭发,周延儒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勒令他自尽。

  清初,这里又成了驸马府——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吴三桂反清,“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入官”。驸马爷死了,但皇太极的第14女和硕公主毕竟是皇族格格,康熙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公主去世,时年63岁,一辈子也没有留下名字。

  清代八旗为左、右两翼,左翼是厢黄、正白、厢白、正蓝四旗,居京城的东半边;右翼是正黄、正红、厢红、厢蓝四旗,居京城的西半边。吴应熊被诛杀,驸马府被没收。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宗学就是专为宗室所设的官学,主要接受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级和闲散宗室的18岁以下子弟入学读书。于是这里又成了右翼宗学所在地。

  乾隆十年至十九年(1745—1754),曹雪芹在右翼宗学当差,与宗学学生敦敏、敦诚兄弟结识,并成为好友。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构思《红楼梦》。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所宅子“糟朽破坏”,右翼宗学迁往瞻云坊以南的绒线胡同。修缮两年后,这里又成为大学士裘曰修的府第。按清制,汉族大臣多住南城,只有极少数受到皇帝赏识的人,才能住进内城,历任礼、刑、工部尚书的裘曰修就是一个,他在这儿一住就是18年。他很儒雅,会客室门上悬挂“好春轩”匾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纪晓岚、钱大昕、王鸣盛、朱筠与他都是乾隆朝的进士,同为编修,都来过此宅。

  光绪年,这个大宅院为绵德玄孙毓厚居住,称毓公府。后来,7号院连同西邻的8号院收归“官产”,朝廷打算在这建立海军部,与东城铁狮子胡同的陆军部遥遥相对,一“石虎”、一“铁狮”,象征江山社稷固若金汤。但计划胎死腹中。民国时7、8号院成了蒙藏学校。

  胡同里的蒙藏学校

  在蒙藏学校学习的学生在学校合影

  如今的蒙藏学校 甘南摄

  民国之后,这里已不是贵族大宅,但各种历史风云仍在此会际。1912年,蒙古贵族贡桑诺尔布(俗称贡王)出任参议院议员、蒙藏事务局(两年后改称蒙藏院)总裁,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贡王性情恬静,通晓蒙、满、汉、藏文字,是个力图变革图强的新派王公。他呈报大总统,设立民国后第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国立官费学校——蒙藏学校。

  1913年3月,蒙藏学校在西皇城根西南转马台内的孙家花园成立,学生来自前清理藩部所属咸安宫、唐古忒学、托特学和光绪年间设立的蒙古学等校的学生。课程开始只设政法(补习班性质),后来增设蒙古文,其余课程与普通中学相同。由于孙家花园教室少,离学生宿舍又远,经费困难,蒙藏学校停办了数月。1916年8月,北洋政府财政部把西单石虎胡同8号院毓公府租给蒙藏学校办学。“本校租到财政部官产处官房一所,坐落于石虎胡同,共计大小房屋103间。约定租期以10年为限,每月付给岁修费洋70元。”11月复课时,蒙藏学校就迁到了西单石虎胡同。1932年,蒙藏学校又购置了石虎胡同7号院(即当时的松坡图书馆二馆)。

  蒙藏学校章程规定,先办预科,教授中学课程,再升格大专。1918年4月,第一批预科学生毕业,进入法律专科,学校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简称“蒙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蒙藏学校学生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并在《晨报》上以《蒙藏学界之愤激》为题,刊登了蒙藏学校学生的罢课宣言。学生代表荣耀先与瞿秋白、许德珩、张国焘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以“蒙藏学校一百三十人”名义参与签署《致巴黎专使电》、《致巴黎和会电》等爱国文电。

  在李大钊的鼓励下,荣耀先回到家乡土默特旗,动员蒙古族学生到北京蒙藏学校求学。土默特本来是蒙古族历史上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这个部族中大部分人定居在大青山南北,即现如今的呼和浩特周围,于是也把这个地方称为土默特。1923年秋,李裕智、云泽(乌兰夫)、吉雅泰、孟纯、云润、多松年、奎璧、赵诚、朱实夫、佛鼎等39名蒙古族学生来到蒙藏学校就读。进入蒙藏学校后不久,由于学生声援了土默特旗农民代表反对丈量土地的斗争,1923年冬,北洋军阀政府取消学生的官费待遇,企图逼迫贫困学生退学。于是,学生们又发起要求恢复官费制的抗议。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