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全揭秘(创作时间+人物内容)
导语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故宫博物院正在筹办《普天同庆清代万寿庆典展》,借此之机,文保科技部细心找出未曾刊布的原名为“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的贴落作品准备修复展出。这一庆典题材作品的重新发现,也引起了故宫博物院多位专家的注意,画中主位明明表现的是一位女性,为何如此定名?究竟画中表现的又是什么内容?作于什么时间?作者又是谁?原文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4期。
故宫博物院“清代万寿盛典”展即将开幕,在筹展过程中,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姚文瀚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贴落》。这幅本以女性为主角的画作,却曾被认为是嘉庆帝的万寿图。这其中的曲折原委,且听林姝老师一一道来。原文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4期。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故宫博物院正在筹办《普天同庆清代万寿庆典展》,借此之机,文保科技部细心找出未曾刊布的原名为“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的贴落作品准备修复展出。这一庆典题材作品的重新发现,也引起了故宫博物院多位专家的注意,画中主位明明表现的是一位女性,为何如此定名?究竟画中表现的又是什么内容?作于什么时间?作者又是谁?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修复前)
面对以上诸多疑问,林姝老师在本期《院刊》上发表的《崇庆皇太后画像的新发现——姚文瀚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一文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解释了这幅清代庆典作品所隐含的奥秘。
该文利用图像对比、历史文献档案的检索,论证此幅作品实为姚文瀚所做的《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弥补了长久以来崇庆皇太后八旬庆典图像资料缺失的遗憾,也为进一步研究崇庆皇太后庆寿图的完整性以及八旬庆典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帮助。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的文物号为“故6541”,参考号为“天一三四七”,登记底账名为“清人画颙琰万寿像横轴”。该图绢本设色,画心纵219厘米、横285厘米,四周托裱二寸蓝绫边,外围尺寸为纵232.5厘米、横286.5厘米,呈贴落状。所谓贴落,亦画亦书,宜大宜小,大者可以与整面墙壁相合。既可上墙托贴,用于装饰宫殿墙壁,必要时又可揭落下来,以致重新装裱为卷轴保存。该图所呈现状为由某宫殿墙上揭落而没有进行过任何处置的状态。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修复过程
该贴落图绘内容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画大殿内寿者及祝寿人群,中段绘殿外月台场景,下段绘正中丹陛上张设亭子及亭内长桌和供奉器具。整幅贴落总计图绘人物180余人,画法中西合璧,宫殿、树木、山石等场景为中国画法,而人物特别是脸像则带有西洋画法。
该贴落图绘内容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画大殿内寿者及祝寿人群,中段绘殿外月台场景,下段绘正中丹陛上张设亭子及亭内长桌和供奉器具。整幅贴落总计图绘人物180余人,画法中西合璧,宫殿、树木、山石等场景为中国画法,而人物特别是脸像则带有西洋画法。
清室善后委员会在1925年点查该图时,称之为“万寿图大幅一幅”,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不知何时将之定名为“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主角明明为女人,却冠以“颙琰”(嘉庆皇帝),显为舛误。
这位主角头戴清代冬朝冠,身着明黄色绣彩云金龙纹冬朝袍,外罩石青色绣彩云金龙纹冬朝褂,佩戴三挂朝珠(东珠一、珊瑚二),耳饰金龙衔珠珥,面庞清瘦,年届耄耋,从凤冠、耳饰与衣着等级上考察,必是皇后,但清代皇后没有如此高龄者,只可能是太后。
清代皇太后年逾古稀者有昭圣皇太后(太宗孝庄文皇后)75岁、仁宪皇太后(世祖孝惠章皇后)77岁、崇庆皇太后(世宗孝圣宪皇后)86岁、恭慈皇太后(仁宗孝和睿皇后)74岁、慈禧皇太后(文宗孝钦显皇后)74岁。
左上: 清人画孝庄文皇后朝服像轴(局部);右上:清人画孝惠章后朝服像轴(局部)
中:清人画孝圣宪皇后朝服像轴(局部)
左下:清人画孝和睿皇后朝服像轴(局部);右下:清人画孝钦显皇后朝服像轴(局部)
通过图像对比,可知此贴落中所绘太后面貌与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画像吻合。故宫博物院藏有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八旬不同时期的形象以及其他多幅半身像和朝服像,通过与这些作品的对比亦可知贴落所绘画像与八旬时期的崇庆皇太后形象最为接近。
上:《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局部);
中:清人画孝圣宪皇后朝服像轴(局部);
下:清人画孝圣宪皇后朝服像轴(局部)
一旦确定了主角的身份,其余人物的身份也就迎刃而解。太后宴桌右侧身着冬朝袍、外罩衮服侧坐于方凳者无疑为乾隆帝,方凳的摆放位置与《胪欢荟景•慈宁燕喜》中所绘几无二致,这是皇帝专用的方凳,也只有这个方凳设在高高的地台之上。
上:《胪欢荟景•慈宁燕喜》(局部);下:《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局部)
东西二间中穿朝服坐于前排者为乾隆帝妃嫔,坐于后排者则可能有个别的公主、福晋等,月台上着金黄色朝服站立者为皇子,嬉戏的孩子为小皇子及皇孙,东西二间被抱着的孩子中则可能有曾孙。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局部)
既然该图所绘崇庆皇太后形象与八旬朝服像高度吻合,那么该图很可能就是崇庆皇太后八旬庆寿图。经过查找乾隆朝活计档,基本可以确定该图的作者为姚文瀚、周本、伊兰泰,并由姚文瀚负责起稿,周本、伊兰泰承担绘画。具体时间则为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乾隆帝钦点姚文瀚起稿,次年十二月初一日完成,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经托裱后即贴在专用于皇太后庆寿筵宴的寿安宫中。
该图人物面像的渲染带有明显的西洋画法,却没有找到西洋画师绘画的记录,那么一定由学过西洋绘画的中国画师所为。主笔者姚文瀚有无此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帝画像中,《弘历紫光阁赐宴图》《弘历春原阅骏图》《弘历鉴古图》均为姚文瀚所绘,且姚文瀚又与张为邦合绘过《冰嬉图》,经营布局,掌控大场景的经验丰富。
《弘历春原阅骏图》(局部)
《弘历鉴古图》
《冰嬉图》(局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月十九日粤海关送到西洋颜料三十六瓶……奉旨:“西洋颜料着如意馆收贮,准西洋人并姚文瀚、方琮等应用。”中国画师只提到两人,姚文瀚排在第一,而伊兰泰有多次协助西洋画师绘画的履历。值得一提的是,聪慧的姚文瀚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大贴落画的起稿任务,并且巧妙地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画上,在画幅上方东二间陈设的山水画大插屏上,署有“臣姚文瀚恭写”的字样。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局部)
“臣姚文瀚恭写”题款
该画构图并非完全写实,而是虚实相间,背景中点缀的树木、山石、花卉,甚至于宫殿屋顶、屋脊上排列的兽头均随意而画,但所绘人物写实,场景写实,具纪实性,仍属于宫廷绘画中的纪实性绘画,其历史价值明显高于艺术价值。而绘画中的写实程度亦可由贴落下段所绘长桌供奉器具与今日所见之实物的对应见其一斑。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局部)
左:金云鹤纹水瓶 右:金堑花执壶
该图所绘的宫殿是慈宁宫,表现的时间则为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清高宗实录》载:“辛酉(二十五日)……上诣慈宁宫侍皇太后宴,彩衣舞,奉觞,皇子、皇孙、皇曾孙、额驸等以次进舞。”《起居注册》记载更为详细,连时辰都非常明确:“巳刻(10点),慈宁宫侍皇太后筵宴,亲捧进御赞玉蟠桃一件。上彩衣躬舞,捧觞上寿。”此贴落图绘场景定格在彩衣躬舞、捧觞上寿之后,乾隆帝已经落坐,众妃嫔也已落坐,绘画写实的细节在于皇帝与妃嫔的坐姿,他们众星捧月一般,朝向皇太后的方向,一律采用侧坐的姿态,表现出对皇太后的尊崇与礼遇。
该图的写实性还表现在对妃嫔的描绘上,透过服饰颜色与纹样的差异,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的记载与描绘,可以分辨出妃嫔的等级。同时参考当时的宫廷主位状况,可以推断出诸位皇后、皇贵妃的位次和身份。
崇庆皇太后七旬万寿庆典所绘慈宁燕喜与这幅八旬万寿庆典图同样表现慈宁宫庆寿的场景,传递的信息却不尽相同。前者图绘皇帝捧觞上寿正在进行中,场面庄严肃穆;后者定格于仪式之后,更像一幅皇家的全家福,五代同堂,其乐融融。屋里的主位们都已坐下,皇孙们在月台上追逐嬉戏,乐队也已经演奏完毕,所有人都非常放松,屋内屋外荡漾着一种放松欢乐的气氛。
《胪欢荟景·慈宁燕喜》
《清人画颙琰万寿图》修复后
此外,关于该图的定名问题,经过细致考索,发现同治二年《寿皇殿尊藏圣容黄册》中的一条记载或许与该图相关,“乾隆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总管王承义交嘉庆图一卷,系由寿康宫二层殿请出”。此图于乾隆五十五年定名的《嘉庆图》,是指美好(吉美)隆重的庆贺典礼,与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庆典图切题,而与嘉庆皇帝无涉。估计原图背面很可能曾粘有黄条或附有纸条,标注出与“乾隆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总管王承义交嘉庆图一卷,系由寿康宫二层殿请出”相关的信息。
该图贴落与收藏的地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过几次变迁,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最初贴落寿安宫到移至寿康宫,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从寿康宫二层殿请出,其后进入寿皇殿收贮,因为过大而没有像其他画像那样注明是放在西大柜还是东大柜尊藏,晚清民国时又从寿皇殿入藏乾清宫。
综上所述,故宫收藏的“故6541号”文物,原定名“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实为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绘画者为姚文瀚,故应更名为“姚文瀚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贴落”。该图的新发现,不是简单地新增加了一幅崇庆皇太后画像的问题,而是加强了崇庆皇太后万寿图的完整性,弥补了原本的缺憾。该图以贴落的形式出现,同时也增加了有关崇庆皇太后绘画的一个新品种。该图与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图卷》,七旬《胪欢荟景图册》交相辉映,必将载入历史的史册。
时值故宫博物院院庆即将到来之际,重新发现这样一副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清代宫廷贴落,不仅为院庆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采,这次也希望通过对作品内容的解读,带领大家一同领略大清盛世万寿庆典时的喜庆与祥和。感受作品带来的精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