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奇葩地名有哪些(与坟、皇帝出游有关)
导语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北京就连地名都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叫法。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那些与坟、皇帝出游有关的地名。
二、与皇帝出行有关的地名
1、奶子房
始创于公元1206年,距今有803年历史。该地的出名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关,野史记载,公元1204年的寒冬,成吉思汗被仇敌篾古真追杀,一路流亡到该地,断粮断水之际,幸得一位少妇用人奶喂救,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一统草原,创建蒙古帝国,忆起昔日救命恩人,于是派人追寻到该地寻找那少妇,却未有所果,于是在该地建造了“奶子房”予以追念,并题下了“天下第一奶”的牌匾(该匾目前为纽约博物馆所收藏)。
由于名气较大,之后“奶子房”成了多数蒙古贵族欣然向往的养马饮奶地(相当于现在的VIP俱乐部场所)。随着蒙古铁骑的西征,“奶子房”也先后在西方各地设立了无数处分点。如今能查证的保存良好的尚还有两处,一处是德国多瑙河畔的雷根斯堡古城,一处是埃及的开罗(靠近吉萨区)。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奶子房”历史是一部蒙古帝国征战世界的见证史。
1368年,元朝灭亡了,奶子房却未跟着沦落,反而应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偏好受到了重视。在这里建造了大明第6座行宫,取名“奶子宫”,不料在公元1409年的北京大火(那时已经叫“北京”了)中灰飞烟灭,之后奶子房或叫奶子宫在大明的历史未再出现过。清朝建国后,皇太祖赐号博尔济吉特氏为“博多勒噶台”,故简称博王)向皇太祖申请建议重建“奶子房”得到允许,“奶子房”才重见于历史,且覆盖范围有所扩大,至清朝末年,该地人口已近7万。
2、太阳宫
因历史上附近曾有一座叫“太阳宫”的庙宇得名。
关于太阳宫的由来,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清乾隆皇帝一次巡游路过此地时,正好一轮朝阳从东方升起,给附近的一座村庄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辉。他被如此绚丽的景色所吸引,认为这个村庄是离太阳最近的,于是即兴赐名“太阳宫”。人们得知后为感谢“龙恩”,便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太阳神,得名“太阳宫”。并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到此祭祀太阳神,因为民间传说太阳的生日是二月初一,其目的是祈望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正月初七和二月初二,也是进香的日子,香火极旺。
历史上太阳宫一带的人们多以种菜为生,除自己食用外,常年为城里人供菜,曾是京郊著名的蔬菜之乡。如今,200多年过去,太阳宫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地名。
3、回龙观
据《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记载:回龙观清代成村,因村内原有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玄福宫遗址,为明代帝后谒皇陵(十三陵)时驻跸处,俗称“回龙观”。有人认为“回龙观”三个字中的“观”字应读第一声“guān”,就是观望、眺望的意思。皇帝自明陵回来的中途,能在此远远地观望京城,故取名“回(回来的路上)龙(皇帝)观(观望于此)”。所以过去当地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观”字用的都是第一声。后来这个“观”字被念白了,念成了第四声“guàn”了。
早年间回龙观只是昌平县南部的一个村子,并不知名,以后逐渐扩大成京北的重镇。
4、立水桥
明代的时候,发源于西山的清河便流经此地,为了通行方便,人们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桥。但因过往的人员、车辆较多,没多久这座木桥就被压坏了,随后在原址上重修了一座小石桥。因用的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坚固的桥墩立于水中,故称“立水桥”。
到了清康熙年间,皇家在桥的正北面数十里远的地方修建了汤泉行宫(今小汤山),立水桥是必经之地。为了便于皇帝出行,便将小石桥拆掉,重新修建了一座宽大而更加牢固的石桥,仍称“立水桥”。随后离桥不远的无名小村也被称为立水桥村。此后经过立水桥的道路越变越宽,于是将安定门到立水桥的路段称为“安立路”。
5、北苑
”因临近古代皇家游猎的“北苑”而得名。所谓的“苑”也称“囿”,最初是指水草丰美、林木茂盛,适合饲养禽兽的地方,后来成为供帝王游玩射猎的皇家园林。元明清时期此地为皇族围猎之处,因地处京城北郊而称北苑。当年这一带方圆数十里是草深林密,皇家派人在此饲养了大量的鹿、獐等动物,并建有亭台、水榭,景色宜人。每年的春秋两季,帝王们便来此狩猎,寻欢作乐。清末时此禁苑逐渐衰落,至民国年间,一度为屯兵重地。民国以后,逐渐荒弃成为村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此建设了北苑家园居住区,为京城的超大型社区之一。
6、望京
“望京”之名由来已久,有的说是因望京墩而得。望京墩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当时的明朝正处在战乱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断进犯,战事频繁。兵部尚书于谦为了加强北京城防,在奏请皇上并得到恩准后,在京城的周边地区筑起多座瞭望敌情的墩台。“墩高三丈,阔十二丈”,日夜有重兵看守。其中在京城的东北处设置了一个据说天气晴好时站在高台上能够望见东直门的城楼,所以也称望京墩。明朝灭亡后,望京墩逐渐荒废。明代以前望京墩附近曾有一个小村子,明后期逐渐扩大,并分为南北两个村子,北面的村子较大,叫“大望京”,南面的村子较小,叫“小望京”。此后“望京”之名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望京”二字为乾隆皇帝所赐。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时路过此处,当时天气炎热,他便走到路边一个高坡处的茶摊上喝茶。当他站在高坡上朝西南方瞭望时,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城楼,便问随行的太监那是什么城。那太监看了看,便说是东直门的城楼。乾隆皇帝一听很高兴,想不到此地离京城这样远还能看到,可见京城城楼之高大,于是即兴赐名此地为“望京”,从此附近的村落被称为“望京”。
7、芍药居
早年间这里是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无名小村,地处元大都北土城北面,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关于“芍药居”的由来,当地有这样一个传闻:清乾隆年间,位于此地的太阳宫香火很旺。有一天,乾隆皇帝也到太阳宫施香。当路过一家小店铺门前时,见店里摆着许多鲜花,并以芍药花居多,于是走了进去。他在店里转了一圈儿后,发现店铺后面有个农家小院,院内种植的芍药花开得正艳,满院芬芳,但见一位老者正精心地浇灌着芍药花。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因为后宫娘娘最爱用芍药调的花蜜养颜。于是乘兴给小花店赐名“芍药居”,并要店家将芍药花进送宫里。以后村里的许多人家便开始种植芍药花,除了进送皇宫外,还远销到京城。从此,这个无名小村便依小花店之名而称“芍药居”,并一直沿用至今。
8、苏州街
因位于京西著名的古代商业街——苏州街而得名。
这条古老的街道南起紫竹院西侧的万寿寺,北至海淀镇西侧,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其母也随之前往。皇太后时年已六旬,是第一次去江南,大开眼界,回宫后仍念及江南的秀丽景色。为博得母亲的欢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的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里的苏式“商业街”,得名“买卖街”,俗称“苏州街”,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熙熙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真好像置身于繁华的苏州街头。老太后每当想起江南的景色,就到此游赏,很是欢欣。不想在咸丰十年(1860年),此街被英法联军焚毁,以后便逐步地只有其名而无其形了。
9、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天子祭天时通过的"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
10、沙河
沙河位于昌平区境内,是京北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沙河镇因此得名。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不久,便在昌平北面的天寿山下兴建皇陵。一天他在几位大臣的陪同下前往长陵察看,走到一条大河边上时停了下來,问河边一位打鱼的人:“这河叫名字呀?”那打鱼的人随声说道:“叫沙河。”永乐皇帝一听马上变了脸:“什么?叫沙(杀)河?!不行,从今天就改了,叫‘金河’‘黃金万两的‘金’,这多吉利。”永乐帝为什么不许再叫沙(杀)河?因为他本姓朱名棣,朱(猪)就怕杀(沙)了。接著又传下御旨,命令昌平州內凡是姓沙(杀)、屠(宰)、郎(狼)、陆(戮)的人通通迁出,换上姓朱、梁(粱)、康(糠)、米、蔡(菜)、曹(槽)、甘(泔)的人家。他的歪理是皇帝姓朱(猪),姓沙(杀)、屠(宰)、郎(狼)、陆(戮)的人住在这里,常常会遇到朱(猪),很不吉利。而姓梁(粱)、康(糠)、米、蔡(菜)、曹(槽)的人家才会使猪(朱)有吃有喝,大吉大利。御旨一下,老百姓就遭了殃,许多姓沙、屠、郎、陆的人家被迫搬出去,而外乡许多姓朱、梁、康、米、蔡、曹、甘的人家又被迫搬进来。老百姓们迁出迁进折腾了很长时间,对皇帝恨得直咬牙,于是就还把这条河叫沙河,直到现在。而知道它还另有一个叫过“金河”名字的人却很少。
11、太舟坞
太舟坞曾名太子坞,它的得名,要从燕王朱棣夺位讲起。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由长孙朱允火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此时朝内重臣齐泰、黄子澄一些人鉴于北方诸王势力浩大,决定采取削藩的办法来应对。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乃大脚皇后马娘娘所生)对朱允火文继位为帝本已不满,今见其以“削藩”为名夺了众家王侯的兵权和封地,更激起了夺位之心。于是他于建文元年起兵,夺取皇权,定都北京,年号永乐。在朱棣夺位之战中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有人说他下了南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此人。也有人说建文帝兵败后被俘,被带到北京后就囚禁在离城四十里的画眉山上,并有重兵把守,这个山下的小村子被称作了太子坞。后经过百年的演变成了太舟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