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孚郡王墓介绍 九王坟的历史痕迹(附地址路线)

导语 北京孚郡王墓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每次走进这些历史感很浓的景点,一百多年前的人看的东西同样在我们眼前,会不会有种穿越的感觉呢?

  孚郡王墓,俗称九王坟,位于苏家坨镇草厂村南一里许。

  孚郡王名奕譓(1845年~1877年),为清道光皇帝第九子,咸丰皇帝的幼弟。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封为孚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亲王衔。

  由于孚郡王排行为九,所以也被成为九王爷。九王爷一生没什么作为,未担任过任何显赫的职务,只是被封为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衔,一生平庸,无所建树。光绪三年(1877年)亡故,享年32岁,谥曰敬。

  九王爷奕譓也是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七王)奕譞的唯一同母弟弟,因而也是光绪皇帝最嫡亲的叔叔,所以地位尊崇。在同治皇帝因天花病逝后,两宫太后深夜确定由醇亲王(七王)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人承大统、即位为帝时,就是九王爷奉懿旨率领御前大臣,到太平湖醇亲王(七王)府邸,把睡梦中的亲侄子载湉奉迎进入了紫禁城,当上了光绪皇帝。九王爷死后上谥号为孚敬郡王,墓地也格外显赫。

  孚郡王墓(九王坟)在北京西山脚下,坐西朝东,红墙环绕,前方后圆,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80米,园寝阴宅主要建筑依次为石桥及月牙河、单檐歇山顶碑亭、稜恩门及南北朝房、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稜恩殿,最后为宝城、宝顶等建筑。

  过了温泉往鹫峰方向再往北走,北安河附近,路边公共汽车站牌上写着九王坟,路旁一个院子开进去就是九王坟,尽管四周一片荒芜,但王坟显然刚刚修复不久,能看神桥和碑亭。碑亭封着,从缝隙看,“王八驮石碑”特别大,听说这块杯本来是给他哥哥七王的,因为七王坟在山上,运不上去,“便宜”了弟弟。享殿和宝顶封在院子里,锁着门,看不到。据说墓已经被盗过,以前做过防空洞。九王名叫奕譓,道光第九子,封孚郡王,活了33岁,没什么建树。巧合的是,他位于朝阳门内的王府也保存的不错。

  这里地势平坦、宽阔,陵园占地数百亩,四周古木参天,气象庄严,红墙碧瓦的碑亭矗立于墓园之外,这是亲、郡王例用的规制。碑亭内的石碑,极为高大、伟岸,为一般亲、郡王所难享。据传说,此碑本为光绪皇帝亲生父醇亲王(七王)墓地刻制,但七王坟在西山妙高峰上,山路陡峭,石碑太大太重,竟然无法搬运上山,因此只好留在山下不远的九王坟内,另刻制了一块较小的石碑运送上山。而只此一碑,就使得九王坟的规制超出了一般郡王陵地的标准。此碑亭如今仍基本完好。

  碑亭与墓园间的神桥,也还立在空地上,桥栏上的汉白玉石刻构建已七零八落,石桥损毁严重。桥下的月河和石池的水面,现在已经干涸。北朝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改建,其余建筑尚存,但基本保持原貌,是北京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清代王墓。

  在九王坟阴宅园寝北侧,从前是园寝的阳宅院落。阳宅大门坐西朝东,分为三进,每进有正殿及配殿。这里是供九王生前来此避暑休息及死后祭祀和护陵人员驻守之用。解放以后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里的阳宅一直是草厂小学的校址。现阳宅的前院已面目全非,旧址上大多已经建成了村民的住宅。阳宅后院还保留有几间古建筑。

  现在的九王坟村,就是由而今九王坟北侧居住的数十户人家组成,是由守陵人家繁衍、发展而成的。民国时代,九王坟多次被盗。最严重的一次被盗当属抗战时期,即1937年8月赵同所率领的“红蓝箍”部队。他们盗挖了七王坟后,又盗挖了这座九王坟,将陵墓里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盗掘一空。建国以后,九王坟收归国有,一直由海淀区供销合作联社管辖,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里建起了“九王坟畜牧场”。这座畜牧场主要从事饲养猪、牛、鸡、鸭等家禽家畜及生产粉条等产品。该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彻底关闭。

  “文革”期间的1969年10月,当时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九王坟阴宅园寝中存放棺椁的地宫曾被当成了防空洞。墓园地面上的几座宝顶也被拆毁,夷为平地。

  2004年,文物管理部门拨款重新修缮了九王坟神桥、碑亭、正殿、配殿、围墙等部分建筑,恢复了园寝中的宝顶。

  1984年,九王坟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地址:海淀区北安河乡草场村西南侧(近九王坟)

  绿色出行:从市中心坐车至颐和园,换乘346路,亦可乘车到西北旺换乘848路(北段)或346路,在九王坟站下车,车站靠南处有一条通向山上的柏油马路。沿着马路走50米右手边既是孚郡王墓。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