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琼岛春阴介绍 燕京八景推荐
导语 “琼岛春阴”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燕京八景之一,燕京八景则指北京的八处名胜古迹。
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
琼华岛位于中都城东北郊金帝在太宁宫避暑时主要驻跸在这里。琼华岛由开凿湖泊 的泥土堆积而成岛上遍植松柏到处点缀太湖石。金末道士丘处机在《琼华岛七言诗》中赞道“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乔松挺拔来深涧异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仪形容“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琼华岛四面皆景尤以春天云天景观更为动人。广寒仙境云蒸霞蔚瑞气氤氲松柏苍翠花木含苞山石俏丽。琼岛春阴正是古人对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 发展 元代 元代以北海为中心建起大都城将琼华岛改名万寿山亦称万岁山。
从俯视的角度看白塔,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尽收眼底,那饱满充沛的湿润让干燥的京城不仅在现实中,更在精神上显得更加清凉明净。张明弘在此幅作品的描绘中,特别注重了湿气氤氲的蔓延,形成足够的云霭蒸腾之境,让人如入仙境。没骨笔法施与树木云气,显力中锋用于楼阁亭台,互相交映,互为依托,细腻深沉地展现出北海的苍茫情境。从传统的角度讲,它构图开阔,用色内敛,结构轻巧,笔意生动,是为好画。
明代改琼岛春阴为琼岛春云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大山子顶有广寒殿殿之四隅皆有亭左二亭曰玉虹、方壶右二亭曰金露、瀛州半山有三殿中曰仁智、东曰介福、西曰延和。其下太液池前有飞桥以通仪天殿东有玉桥以通琼林苑山之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急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
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在广寒殿旧址上建白塔万岁山改名白塔山。乾隆初年写的燕山八景诗中又把“琼岛春云”改为“琼岛春阴”诗中写道“琼华瑶岛郁嵯峨春日轻阴景色多。云护凤楼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临禁苑滋苔藓远带郊畿荫麦禾。更向五云最深处好风时送九韶歌”。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书“琼岛春阴”碑原立悦心殿前后又移琼华岛东侧半山。根据《周易》三百四十八爻东方为春稼禾聁雨雨降于阴的说法改立在白塔山东麓。碑上刻有乾隆帝所作的诗文其中“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制《白塔山总记》和《塔山四面记》分别立碑于琼华岛南麓的引胜亭和涤霭亭内记载了白塔山的沿革燕京八景的历史和琼岛春阴建碑原委以及白塔山的四面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