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玩 别漏了史家胡同

导语 好多人喜爱游北京老胡同,千万不要漏了去年12月翻新工程已然结束的史家胡同,清华北大都与这条胡同有关。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仔细一打听,早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仍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难以弄清它当时为什么叫火巷罢了。这条胡同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因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至今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还发现了许多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

  走进历史展厅,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院落里,历史上居住过不少名人。要说和史家胡同博物馆最有渊源的,莫过于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这里本就是“君家故地”,因此不仅布置了凌叔华事迹的展板,更是收藏了许多她作品的复原版。从陈列品中不难看出,这位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TheLady”,从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顺着历史展厅看下来,便晓得史家胡同最负盛名的就是教育。其实,早在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史家胡同在教育界就扎下了根。当时清朝在胡同西口建立了左翼宗学,专门教育八旗子弟,可谓清朝满族教育的私塾,到现在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左翼宗学改为市立第二中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二中迁至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三十年代末史家胡同小学在原市立第二中学故址建立,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也是东城的绝对翘楚,全北京一等一的好学校。

  左翼宗学衰落了,清朝末年史家胡同则成了出国留学的学子必经之地。20世纪初,利用庚子赔款而考取出国留学的游美学务处就设在这条胡同。1909年5 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设在候位胡同,后移至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设在这里。

  虽然在这里考试的只有3批,但游美学务处却着实大有来头。原来当年政府就有意兴建清华园,但学校不是一日造就。这三次选拔考试就定在了史家胡同,之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已经建好的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所以说清华大学的前身在史家胡同,一点也不为过。从这里考试出去的名人更是不少: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曾任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等等。

  老人听声儿忆童年

  在所有展区中,把声音和意境结合最好的展区当数胡同声音展区了,只要在多功能屏幕上选出所在的胡同,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前来参观的王阿姨说:“虽然这个展区不大,但展示了胡同的声音,有叫卖的声音、自行车的喇叭声,这是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的声音,再次听到非常亲切,又勾起了我儿时对胡同的记忆。”

  据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从狭义上说,是史家胡同24号院,从广义上说,则是整条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展陈只是一个索引,更丰富精彩的内容是让社区居民走入其所在的胡同,切身感受它独有的气息与韵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24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日9:30-12:00、2:00-4:30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