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张家湾探秘 曾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导语 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57个行政村,5.7万口人,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1月4日,记录千年漕运历史的《漕运古镇张家湾》一书出版发行。该书通过百余位专家学者走访收集到的材料,讲述“大运河第一码头”的沧桑变迁。

  

  提起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人们想到的首先是通州,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漕运古镇张家湾曾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难怪著名作家王梓夫先生在给该书做的序中说道:“如果张家湾的名字来源于元张瑄督海运,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了,如果漕运码头的重心转移至通州土石两坝始由明嘉靖初年,那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码头,张家湾比通州还早200余年。”

  

  (凉水河两岸。)

  通州古镇张家湾,位于北京东南约60里,距通州城约15里。因潞河(京杭大运河北运河)、凉水河、萧太后河、通惠河四水在这里汇合,有如五指分开,张家湾位于掌心之位,故自古以来就是水陆重要码头。张家湾的“张”字来源于元代归顺朝廷的大海盗张瑄。在成为漕运万户侯后,张瑄将海运漕船从天津驶入潞河,直抵张家湾码头,又在此指挥陆运到达京师。

  

  

  (夕阳下的古城墙。)

  在从北京城里万寿公园流出,东穿陶然亭湖,过龙潭湖、十里河村等,迄当年萧太后养马圈(即今天的张家湾)的萧太后河北岸,就是当年的张家湾城。元代时,就将靠海运从各省运来的粮食和物资,从长江口的刘家湾,沿海岸往北,绕过山东半岛,进入海河,经天津入北运河,到张家湾停航,等待海运万户府的检查和清点,而后放行通州。”史地民俗专家王永斌先生在他的《历史上的京畿码头——张家湾》一文中描述道,这时的张家湾是运河的最北端,“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立于皇木厂村这块巨石上的石碑上说,这是明代永乐年间建宫殿自山东拉来的巨石到运河最北端的张家湾存储加工的。)

  后来,通惠河失修,入通入京水路堵塞,张家湾地位举足轻重,盐米商旅,万国贡赋,内外官绅,皆船经此地,换车入京。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漕御史吴仲,力主疏挖通惠河,通惠河河口北移通州城后,为保证漕粮运输,客船仍然规定在张家湾停泊。所以说在辽、元、明三代,京杭大运河的北端都是在张家湾。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的张家湾,至今仍保留有通运桥、张家湾古城遗址、巨型花板石、古槐等古迹以及高桥、庙会等传统民俗。

  

  (张家湾镇的清真寺。)

  

  (清康熙巡视里二泗时,曾手书“保障漕河”四个大字赐予佑民观。)

  

  (皇木厂村古槐树。)

  

  (皇木厂村古代码头遗迹。)

  位于古张家湾城南门的大石桥,当地人称之为“萧太后桥”。北京地区石桥千百座,唯独这一座栏板两面俱浮雕花纹,桥上桥下游人皆可观可赏,实为桥饰之一绝。”

  

  

  

  “张湾水出北山头,七里洪深九里洲。唯有老渔知进退,深滩撇网浅滩收。”这是明朝的太常卿陆深陪同嘉靖皇帝南巡在张家湾乘船时的赋诗;而汤显祖在上书被贬去广东,由张家湾乘船所写下的“如何帝乡云,悠然映江表”则完全是失志求归的心情。京官赴地方,地方官进京朝拜、南方奇石、古木、丝绸、大米、瓷器等等入京,这些无数史料、小说、演义中所呈现的场景,都曾真实发生在张家湾。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张家湾“官民舟航,皆集于此”。清光绪文献里称:“……张家湾,凡四方之贡赋与士大夫之造朝者,舟至于此,则市马僦车以达都下,故其地水陆之会而百物之所聚也。”从功能上来说,张家湾是运河首位漕运码头。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