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游记 穿越老北京的胡同(图)
导语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
第二站:珠市口
说是珠市口,但其实现在这也只是一个单薄的地名而已。
在北京规划里头南城的改动最大,包括把宣武并入西城,说白了当初敲定这个政策规划的人就是脑残。三千年前,在北京还叫燕蓟那会儿,城市中心是建在南边的。
宣武为此专门有个“蓟城纪念柱”,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 肇始斯地 其时惟周 其名曰蓟”。柱前立有石碑,正面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撰《北京建城记》;背面是《宣武区人民政府建碑记》。
所以南城才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最灵魂的地方,尤其是宣南地区,明末清初因为外城的修筑和四库全书的编纂,形成了以会馆为主要形式的士人文化和以天桥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平民文化,这两种恰恰就是老北京最主要的文化形式。
好吧扯远了,但是对于北京城来说南城的地位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从前门楼子正南往南走,是北京城中轴线南端最为重要的一段儿,走一里来地,遇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便是珠市口。如今的珠市口,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唯一仅剩的标志,就是坐落在两广大街南侧的那座哥特式建筑的基督教堂,1921年建,原来是和墙砖一样的灰色,被涂抹成鲜艳的葡萄紫。
▲教堂
▲教堂南侧正在施工 拆除了历史 改建了味道
▲胡同里的二层小楼
▲三个胡同的交汇点
▲斑驳的墙壁又见证了多少历史
▲家门口儿择菜的老大爷
▲校尉营胡同的宜兴会馆旧址
现在的馆址还保留着三进大院的格局,但是院子里挤满了自建小房,当年的垂花门和抄手游廊,也被拆卸改建为民居,只有那硬山起脊青砖筒瓦的高大正房,依旧是顾盼自雄、风骨犹存。
▲宜兴会馆旧址是我在珠市口这片唯一走进去的四合院,依旧是严重的私搭乱建。在二进院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大妈在这块都不能再称之为院子的空地上晒被子,看见我拿着相机进去的时候还特亲切的跟我说拍吧。
▲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但是在我眼里就算只是屋檐上的瓦当 都那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