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名地的前世今生 中关村曾是太监坟场(图)
导语 定福庄、中关村、石景山......这些地名,都是北京人熟悉的地名。然而你知道这些地方都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吗?你曾想过和一百年前那个神秘的太监群体有何联系吗?今天小编将带你一起去探秘京城名地的前世今生。
改造为八宝山革命公墓前的褒忠护国祠
八宝山革命公墓 前身是太监庙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为了在北京郊区挑选革命公墓地址,周恩来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环境要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当然,公墓建起来后可以搞绿化,改善环境。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看中了八宝山。八宝山褒忠护国祠,当时里面还住着不少太监,当地人都叫它太监庙。褒忠护国祠,四周苍松掩映,格外僻静清幽。地有百余亩,房有百余间,还有树木果园,依山傍坡,不占用平地良田,风景秀丽,交通方便。
护国祠的住持是信修明,宣统年间,他19岁时,不顾家人劝阻,秘密净身,进宫当了太监。辛亥革命后,他出宫进了褒忠护国祠,1930年当上了住持,成立了恩济慈善保首会,专门免费收养太监。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到解放时,祠里已有自种地52亩,合伙种地157亩,出租地269亩。太监们种菜、种果树,自食其力,赶上年成好,蔬菜和果树收入颇丰。这里如同世外桃源,太监们安居乐业,过着半封闭的生活。
筹备组的人找到信修明,把方案交给他,信修明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护国祠人去祠空,祠院大门上贴着北京市郊区工作委员会盖着鲜红大印的封条。从此,褒忠护国祠结束了太监庙的历史,做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