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主题为“可爱的中国”,将于9月1日(今晚)20:00准时播出。
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怎么写?
*以下为观后感参考文章,仅做展示及参考。
范文1:血火记忆照见奋斗之路——观《2025开学第一课》有感
当《2025开学第一课》的镜头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回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我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段,将抗战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民族记忆,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的重量与奋斗的意义。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这些英雄连队的番号背后,是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书写的抗战史诗。节目中,老兵颤抖的手抚过当年的战旗,年轻学子庄严地接过连旗,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次动人的交接。我忽然明白,那些在教科书上看似遥远的英雄,其实与我们血脉相连。他们的英勇不是供人瞻仰的标本,而是需要我辈传承的精神火种。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少年报国的另一种可能。一群与我年纪相仿的少年,用"旅行"的方式走遍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抗日救国的意识。他们稚嫩而坚定的面庞,在黑白照片中闪耀着理想的光芒。这让我思考: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如何以新时代的方式延续这种爱国情怀?答案或许就在日常的学习奋斗中,用知识武装自己,以专业报效国家。
延安窑洞里,《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让我热泪盈眶。光未然、冼星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音乐凝聚起民族的怒吼。"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民族的呐喊。音乐穿越80年时光,依然让人血脉贲张,这正是铭记的力量: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跨越,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自强的辉煌历程。节目中,老一辈军 工专家抚摸着自己设计的武器,眼中闪着泪光;年轻工程师在计算机前推演新型战机的数据,脸上写满自信。这种代际接力,正是奋斗最生动的注脚——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但方向始终如一:让祖国更加强大。
杨靖宇将军胃中只有草根棉絮仍坚持战斗,左权将军写下绝笔家书奔赴前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镌刻的每一个名字......这些历史片段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和平;奋斗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开创未来。
观看《2025开学第一课》,我完成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让抗战记忆在心中生根发芽,更要让抗战精神在当下绽放新花。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血火记忆照亮奋斗之路,英雄气概激励我辈前行——这堂课将永远铭刻在我的成长历程中。
范文2:遗忘与铭记之间:奋斗如何塑造时间的重量
当《2025开学第一课》的画面渐次展开,我被一种奇特的张力所攫住——屏幕上跃动着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铭记与奋斗”这一主题却将我们拉回历史的纵深。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实则揭示了人类存在的一个根本悖论:我们总是急于向前奔跑,却又害怕被时间的洪流冲走记忆的锚点。
节目中那些奋斗者的面孔,无论是科技创新前沿的探索者,还是文化传承路上的守护人,他们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相:奋斗从来不是盲目的前进,而是背负着记忆的航行。没有记忆的奋斗如同没有罗盘的远航,最终只会迷失在浩瀚的可能性之中。那些被我们铭记的历史瞬间、文化符号、精神传统,不是压在肩上的重负,而是托起梦想的基石。
这引发了我对“集体记忆”的思考。一个民族的奋斗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选择铭记什么、如何铭记。节目中展示的科技成就背后,是无数失败教训的积累;文化传承的背后,是几乎被遗忘的技艺的重生。真正的铭记不是简单地将过去存档,而是让历史成为活的智慧,指引当下的选择。就像节目中那位修复文物的专家所说:“每一道裂纹都在诉说历史,我的工作不是掩盖这些痕迹,而是让它们继续说话。”
在个人层面,“铭记与奋斗”的关系同样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是记忆的集合体——亲人的嘱托、老师的教诲、成功时的喜悦、失败时的痛楚,这些记忆碎片构成了我们奋斗的初始动力与最终归宿。节目中那些年轻学子眼中的光芒,不正是来自于他们对某种价值的珍视与坚守吗?这种珍视,本质上就是一种主动的铭记。
观看节目最触动我的,是意识到奋斗本身也在创造值得铭记的瞬间。今天的奋斗,就是明天记忆的素材;今天我们如何奋斗,决定了下个世代将铭记什么样的故事。这种时间的延续性让人既感渺小,又感崇高——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既承接前人的记忆,又为后人创造新的记忆。
节目结束时,我意识到“铭记与奋斗”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面对时间的人类困境。我们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点上,背负着记忆的行囊,面向未知的领域勇敢前行。这种姿态本身,就是人类精神最为动人的写照。
《2025开学第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奋斗者不是那些轻装前行的人,而是懂得背负必要记忆,并将之转化为前行智慧的人。在遗忘与铭记之间,我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在回望与前瞻之间,我们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诗篇。这或许就是节目最想传递给年轻一代的深刻智慧——如何让时间拥有重量,让奋斗拥有方向。
范文3:血火记忆照见奋斗之路——观《2025开学第一课》有感
当《2025开学第一课》的画面徐徐展开,一段段黑白历史影像与当代青春面孔交替闪现,我忽然理解了“铭记”二字的千钧重量。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在“铭记与奋斗”的主题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节目中最震撼我的是一位九旬抗战老兵的讲述。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微微颤抖,但声音却异常坚定:“我们当年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为的就是让你们今天能够安心读书,为国家奋斗。”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与奋斗之间的连接之门。80年前的烽火岁月,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抗战精神,不是封存在历史课本里的陈旧故事,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2025开学第一课》巧妙地将历史记忆与当代奋斗相联结。节目中,抗战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含泪诉说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科研工作者从抗战时期的军事创新中汲取灵感,攻克技术难关;支教老师在大山深处讲述抗战历史,点燃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这些画面让我顿悟:真正的铭记不是被动地回忆,而是主动地将历史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精神却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节目中,C919工程师团队分享如何突破技术封锁,让我想到当年抗战中的兵工专家;航天工作者讲述飞天梦想,让我联想到抗战时期中国空军勇士的碧血长空。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奋斗;不同的敌人,同样的坚守。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铭记的真正价值所在。
观看节目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思考: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将如何被下一代铭记?节目给出了答案——当我们在科技前沿攻坚克难,就是在延续抗战中的创新精神;当我们在国际舞台捍卫国家尊严,就是在继承抗战中的民族气节;当我们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就是在践行抗战中的集体主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但精神的火炬永远传递。
节目结束时,全场起立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激昂的旋律中,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纵深感。8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抗战记忆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中华民族的奋斗之路。
这一课让我明白:铭记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奋斗不是漫无目的的奔跑,而是承载着历史智慧的远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让抗战记忆在心中生根发芽,更要让抗战精神在当下绽放新花。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北京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第一课】获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直播回放入口(完整版视频),直播时间、主持人、直播主题、邀请嘉宾、观后感模版、写作秘籍、写作金句、历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完整版回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