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玄殿文物保护规划》发布 大高玄殿2017年有望对外开放
导语 最快2017年,475年从未对普通人开放过的大高玄殿有望接纳游客,并与故宫博物院一样每日设定游客上限。经初步测算,这座本市现存惟一皇家道教建筑群最大日接待容量约为4060人,文物建筑单次最大容量为435人。
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发布了《大高玄殿文物保护规划》,将用近20年时间、斥资约12605万元重现这处昔日的皇城景观。经过近期文物保护修缮、寺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后,预计最晚在2020年之前,475年来从未对普通人开放过的大高玄殿有望首次向公众露出真容。
周边高楼将“缩水”
根据规划,大高玄殿保护范围总占地面积为1.63公顷,土地用地性质调整为“文化设施用地”中的“图书展览用地”。保护范围内严禁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和文物管理无关的建设工程。规划指出,目前大高玄殿部分周边建筑的高度和形态存在违规。其中,西侧院落内建筑高度为4层,御史衙门西侧存在一幢高度为6层的居民楼,均超过了《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中对一般建筑形态高度 3层9米的限制。此外,周边部分四合院建筑加建了3 层阁楼,屋顶形态、材料与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极不协调。未来,这些高楼将逐步“缩水”,4层的办公建筑和6层的住宅楼将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的高度将低于9米,附近民居屋顶也将逐步恢复成灰瓦。此外,院内现有22幢上世纪50年代后新加建的建筑将全部拆除。古建周边如景山西街东侧、景山公园西墙外侧房屋也将拆除,为恢复连接北海和筒子河的古河道创造条件。
北极殿和伏魔殿将复建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大高玄门、大高玄殿、雷坛等进行修复,未来还将复建部分建筑,如:大高玄门两侧东西向围墙及偏院内有两座值房,目前已发现其建筑基址,将在原址复建功能性用房,成为文物管理用房、卫生间等;乾元阁两侧北极殿和伏魔殿目前尚未发现建筑基址,但其复建对院落格局完整有较大作用,可解决北端院落及北门管理功能不易安置的问题,因此将根据原有历史格局和当前使用需求新建传统样式功能性用房。
规划提出,这些复建的房屋应有明确的档案记录和醒目的现场标示。现存的乾元阁、琉璃门、钟楼和鼓楼应严格原状展陈,不宜进行任何改造。雷坛、大高玄殿等因缺乏室内原状的充分资料,可拆除近代使用痕迹恢复基本历史原貌,并可暂时布置适当的新功能。
大高玄殿院内将禁车
目前,大高玄殿北侧的陟山门街是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的连接处,行人、游客较多,由于设有停车场,是一处老堵点,不仅严重影响景观,而且尾气也对古建保护不利。根据规划,未来这处停车场将改为绿地,成为人流集散休息区。同时,大高玄殿南侧入口处也应禁止停车。今后,非火灾、工程等紧急情况,大高玄殿院内禁止任何车辆进入,游客可统一使用景山西街北段停车场,交通部门将在景山前街、西街等处设立引导标志。北院门口处将增设临时停车位,方便临时落客。
预计最大单日游客接待量4060人
未来,大高玄殿从功能上将划分为公共开放区、大高玄殿历史及皇家道教文化展示区、文化活动区、办公及辅助设施区。其中,公共开放区主要功能为游客集散和出入管理;办公及辅助设施区为大高玄门以南两侧恢复功能性建筑区域;大高玄殿历史及皇家道教文化展示区为以大高玄殿为中心,从第二道琉璃门到大高玄殿北,主要用于大高玄殿历史、建筑艺术、皇家道教文化历史和特征等相关主题的展览;文化活动区以承担室内外文化活动为主。未来,参观大高玄殿一圈大约需要0.5至1.5小时。
此外,规划还对大高玄殿近期限定日最高容量。根据测算,大高玄殿院落内景区的最大日开放容量估算值为4060人,其中文物建筑单次最大容量为435人。旅游高峰季节,大高玄殿可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游客游览时间,尽可能不突破文物建筑的极限容量,局部区域还将开放“夜场”。
【关键词:保护】
周边高楼须削层降低
如今,大高玄殿显得有点“名不副实”,周边“高”楼纷纷与之争锋。比如其西侧院落内建筑高4层;其北侧大部分是一两层高的民居,部分四合院建筑加建了3层阁楼,传统灰瓦中出现一栋栋突兀的蓝色彩钢顶;另外北面还有一幢6层居民楼。
另外,院西建筑紧邻现有院墙,没有留出消防通道。还有一座公共厕所倚着北侧院墙,虽然满足了附近游客需求,却影响了乾元阁北侧视廊景观。
按照规划,这些“顽疾”将逐步根治。如4层办公建筑和6层居民楼要削层,使之高度低于9米。附近居民屋顶也要逐步恢复成灰瓦。这组古建周边,如景山西街东侧、景山公园西墙外侧房屋将拆除,为恢复历史河道(连接北海和筒子河的古河道)创造条件。
复建房屋将挂“牌”提示
目前,大高玄殿院落沿中轴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高玄殿、九天万法雷坛和乾元阁。经专家鉴定,这里基本保存明代特征,但部分古建筑已消失。
未来,一部分建筑将复建,承担文物管理用房等功能。如大高玄门前,东值房的基础已经找到了,复建后将成为文物管理用房、卫生间等。乾元阁两侧北极殿和伏魔殿尚未发现建筑基址,但其复建对院落格局完整有较大作用,可解决北端院落及北门管理功能不易安置的问题。规划中特别提出,这些复建的房屋应有明确的档案记录和醒目的现场标示。
现存的乾元阁、琉璃门、钟楼和鼓楼应严格按原状展陈,不宜进行任何改造。雷坛、大高玄殿等因缺乏室内原状的充分资料,可拆除近代使用痕迹恢复基本历史原貌,并可暂时布置适当的新功能。
规划中提到,大高玄殿保护范围总占地面积为1.63公顷,这些土地用地性质调整为“文化设施用地”中的“图书展览用地”。
拆除殿西建筑建消防通道
下雨几乎无积水的“神话”将在大高玄殿再现。大高玄殿院落雨水系统设计将充分尊重历史排水设计,以此为基础并辅以必要的现代添加设施。
大高玄殿北门将成为消防出入口。预计2020年到2035年间,紧贴西侧院墙的建筑将被拆除,让出3.5米宽的防火通道作为安全距离。故宫还将与周边单位和居民社区建立消防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巡防,降低火灾隐患。
另外,文物建筑均不建议接入热力管线。恢复和新建的功能性用房可以接入热力管线。同时,院内将设置一两处卫生间。
大高玄殿北停车场将取消
目前,大高玄殿北侧的陟山门街,是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连接处,行人、游客较多,由于设有停车场,是一处老堵点,不仅严重影响景观,而且汽车尾气也对古建保护不利。未来,这处停车场将取消,改为绿地,成为人流集散休息区。同时,大高玄殿南侧入口处也应禁止停车。
届时,游客可统一使用景山西街北段停车场。交通部门将在景山前街、西街等处设立引导标志。一度被占用单位当做汽车队队部的大高玄殿将禁车。北院门口处,将增设临时停车位,方便临时落客。
另外,雷坛、大高玄殿等月台处在不损害文物建筑的前提下,将增设临时性无障碍设施。
【关键词:开放】
参观一圈至少半小时
规划明确:大高玄殿的展示内容应以皇家道教建筑为核心主题,在不影响其自身价值展示的前提下,可适当承担故宫的辅助展示功能。2020年前,这里的展览将以文物建筑艺术鉴赏、皇家道教文化历史发展、建筑特征等为主。到2035年,这里将逐步恢复室内陈设。
院落从功能上划分为公共开放区、大高玄殿历史及皇家道教文化展示区、文化活动区、办公及辅助设施区。其中,公共开放区为南侧两道山门之间的区域,将设置临时售票亭,布置关于大高玄殿的简单介绍;办公及辅助设施区为大高玄门以南两侧恢复功能性建筑区域,除各类办公室外还将设置变配电、卫生间等基础设施;以大高玄殿为中心,从第二道琉璃门到大高玄殿北将成为展示区,布置大高玄殿历史、建筑艺术、皇家道教文化历史和特征等相关主题的展览;雷坛前、后院落则将规划为文化活动区,适当布置游客服务设施等。
未来,参观大高玄殿一圈,大约需要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
局部有望开夜场
这座古建筑的开放将按区域设门槛。其中,公共开放区正常开放时间内不需门票或预约。“大高玄殿历史及皇家道教文化展示区”和“文化活动区”为限定开放,需票据或预约方可参观。
限定人数是多少?规划将普通参观游览和数字资料检索或讲座时间结合,对大高玄殿近期限定日最高容量。其中,大高玄殿院落内景区的最大日开放容量估算值为4060人,其中文物建筑单次最大容量为435人。
旅游高峰季节,大高玄殿可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游客游览时间,尽可能不突破文物建筑的极限容量。局部区域还将开夜场。
【关键词:历史】
曾是三大皇家道场之一
大高玄殿是第四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靖二十一年,大高玄殿建成,是北京西苑内用于祈祷斋醮的一座皇家道观,每逢节庆殿内都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
清代,因避讳改称“大高殿”,与紫禁城内钦安殿、玄穹宝殿并称三大皇家道场。法军对这里进行破坏,造成其室内原有陈设无从考证。从上世纪50年代起,大高玄殿由部队占用。2010年管理权重新交回故宫。
新闻延伸
院内古树将建档
大高玄殿保护范围内的39棵古树也将享受文物待遇,建档保护。
经普查,大高玄殿琉璃门南侧有古树两棵,院内现存古树37棵,均为桧柏。其中,院内有两棵古树已经死亡,还有9棵生存状况堪忧。
2014年,大高玄殿启动大修时,有些古树甚至被近代建筑包裹住。被占用期间院子里还开挖过修车槽等,这些设施破坏了古树根系。而且地面一度大面积铺装了水泥,土壤透气不良,这些都造成古树身体脆弱,甚至死亡。
此次规划中提出,要尽快完善院内古树名木的建档、挂牌和健康普查工作,并请园林专业部门及时出诊救治。规划还建议伐除死亡树木并在临近位置补种形态相似的同种树木,以待将来景观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