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夕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导语 老北京的七夕习俗是要在七夕当天要吃巧食,那指的是那些食物呢,小编整理了老北京的七夕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老北京的“七夕”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俗称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2022年的七夕节为8月4日,七夕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在老北京,“七夕”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古时早就有把星体的运行与人间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传说,民间也有“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的说法。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自汉代直到明清民国时期的老北京,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个节日都极为热闹。
设瓜果
那会儿民间盛行拜双星,穿针线,设瓜果酒禅来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等活动。七月初七日的夜晚,除了人们常站在街市庭院内抬头寻觅织女、牛郎星外,还要搭建乞巧棚,悬挂牛郎织女像,或者设案焚香祭拜。供案均设在庭院或花园里的葡萄架、豆架旁,供案上要陈设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以及其他时令鲜果,有的家庭则用精雕细刻的工艺瓜果,有些还摆上妇女常用的胭脂、扑粉之类的化妆品,说这是要献给“织女”用的。
吃巧食
七月初七,老北京还有“吃巧食”的习俗。四合院里的妇女,这天要用面粉捏制带花的食品及各式各样的面食,如馄饨、面条、花卷,还有用面粉捏成的小耗子、小刺猬、小兔子等,蒸好后要陈列在院子里的几案上,让天上的织女来比评,看谁做得巧、做得精美。
夜晚时一家人围坐在院子内一边欣赏星空的星斗,一边吃着各种式样的“巧食”,其乐融融。七夕节前,街市上的饽饽铺也适时制作出有织女图案的酥饼、酥糖出售,这些酥饼、酥糖俗称“巧酥”,意味“巧酥”赠巧人。
做巧果
传说古代庙会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条叫“果子”,就与七夕吃巧果有关,只不过花样少了。回想起小时候妈妈和姥姥做的巧果,现在回味来还忍不住要流口水。家里人做巧果的时候,小孩子总是喜欢趴在一边看,一个个面剂子被塞进胡桃木的模子里,出来的时候就成了一条体态丰盈的金鱼,或是一个喜人的长命锁。闷热的夏夜厨房里,姥姥不紧不慢地将一个个巧果煎成金黄色,甜香的气味飘出厨房老远。孩子们则在一边不住地咽口水,急切地盼望着第一锅巧果出炉。儿时的七夕记忆,便停留在姥姥熟络的手上功夫上与孩子咬下第一口巧果时满嘴的香甜里。
小时候的巧果子始终是舌尖上散不去的一缕甜香,是不是所有传统点心的味道都会在时间的沉淀里变得格外浓厚?北京这座老城里藏了太多久远的甜蜜味道。这个七夕,拉着爱人去寻找、品味、分享甜蜜吧。
扩展阅读: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已经被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积淀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其文化内涵在于渴望忠贞爱情、思念亲人、期盼团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北京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七夕】可获北京七夕优惠购票入口、七夕晚会观看入口及活动、约会好去处(吃什么+去哪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