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12月12日起试行!意义重大

导语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首都“一核两翼”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控规中,更是提出“副中心质量”的城市建设高品质要求。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

  近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

  ——聚焦建筑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和地下空间五大空间,建立起涵盖地上和地下、城市规划和建设实施的全方位空间管控体系。

  12月12日起,规划管理版导则启动为期一年的试运行工作。

  ▲《规划管理版导则》管控引导体系示意

  01

  突破传统思路

  全域管控避免各自为政

  随着城市进入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设计导则在城市空间环境管理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大到地块之间建筑高度的协调,小到居民住宅楼外墙的粉刷颜色,设计导则的规范和引导有助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

  此次发布的《规划管理版导则》是对街区控规的补充和完善。将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全域空间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管控。

  通过建筑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和地下空间5个分篇,建立起全方位空间管控体系。

  ▲分区管控索引

  这样一本结构清晰、体系完善的“指导手册”,将有助于解决以往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建筑、道路、绿化、河道之间互相矛盾、互相打架的问题。

  据介绍,由各领域专家领衔、20余家专业技术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的设计导则,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试运行期间,市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将不断吸纳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组建责任规划师团队,进一步优化完善导则内容,不断提高对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精细化管控作用。

  02

  精细化管控

  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

  水对于城市副中心意义重大。今年国庆假期,京杭大运河副中心段正式旅游通航,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乘船游览的新体验。

  依托副中心多河富水的生态本底,设计导则以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在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的基础上,从赏景、亲水、活力三方面提出控制引导要求,提升滨水空间的公共活力。

  例如,鼓励滨水慢行活动,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加强河道两岸慢行系统联系,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方便人们观赏水、亲近水、享受水。

  除了滨水空间,设计导则还对建筑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和地下空间分篇论述,五大分篇共同形成精细化管控的重要手段。

  ▲建筑空间篇街区布局示意

  ★建筑空间

  其中,建筑空间篇导则重点围绕建筑色彩、屋顶立面、绿色设计、建筑附属设施等要素提出设计管控要求,保证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

  ★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篇再次明确小街区、密路网、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区、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如提出路口连续种植行道树的具体做法,打造完全林荫街道。

  ★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篇按照蓝绿交织、森林城市的要求,提出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十类的绿色空间网络。

  按照导则,应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边角地及小型开放空间建设小微绿地,逐步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让人们可以便捷的到达公共绿色空间,提升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地下空间

  城市的地下空间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区域。

  地下空间篇导则提出,建立高效集约的地下空间功能系统,引入业态复合的地下商业设施、共享创新的文化设施等功能设施,提升地下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03

  聚焦老城双修

  关注特定地区风貌提升

  在空间划分的五大分篇内容之外,设计导则还推出“特定地区篇”,聚焦老城区等特定地区。

  老城双修,是指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结合副中心老城区城市双修中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风貌环境提升等工作,目前副中心老城区特定地区篇规划设计导则已经完成。

  在58.5平方公里老城区范围,重点围绕建筑第五立面、建筑外墙、立面以及背街小巷、景观大道等要素,为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支撑引导,有效提升老城区城市品质。

  针对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顶面,导则提出按照重点坡屋顶区、坡顶协调区、现代风貌区进行控制,并对屋顶色彩提出控制要求。

  坡屋顶以中低明度的橙黄-红褐色系为主,蓝灰色系为辅,平屋顶以高明度米白色系为主。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老旧小区需先对屋顶进行节能改造。

  导则还对建筑外墙的更新改造提出多种指引方式,包括立面清洗、外墙粉刷、材质优化等。

  下一步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还将根据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逐步增补更新行政办公区、张家湾设计小镇、文化旅游区等特定地区的规划设计导则内容。

  内容来自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北京日报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