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怎么算的?2019年为何又是40天?
导语 【三伏怎么算,今年为何又是40天】明天7月12日进入三伏。可能有人问,每年三伏开始时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有些年三伏是30天,今年三伏是40天?长三伏多,还是短三伏多?长三伏会不会比短三伏更热?请看下面详解:
1、三伏的算法——请认真看图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三伏。夏至都不陌生,二十四节气之一。庚日,可能有人就有点懵。中国古代按照天干地支纪年、纪日。比如今年是己亥年,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这都是用到了天干地支纪年。
纪日也可以用天干地支,网上搜一下万年历,都能看到。比如今年6月21日夏至为己丑日,只看天干,就是己日。按照天干排序,己之后就是庚,6月22日为庚寅日,也就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因为天干是十个,所以6月22日后的10天,7月2日为夏至后第二个庚日,同理7月12日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三伏开始!
三伏开始后,第一个十天为头伏,7月22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日。这时候问题来了,中伏多长,是根据末伏开始时间定的。因为要求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如果中伏开始时间较早,第一个十天结束,也就是第五个庚日出现在立秋前,那么中伏再来十天,这样就会出现40天的三伏。今年就是如此。
这个就像三个人先后说相声,第一个(头伏)开场固定就说10分钟,第三个最后也固定说10分钟,第二个(中伏)上来先说10分钟,如果第三个人(末伏)在说的过程中到位了,那么第二个说满10分钟换人,但如果说完10分钟一看,第三个人还没来,那就再说10分钟。
2、历史统计长三伏更多 长短和炎热程度关系不大
看懂了前面讲的三伏算法,再回头看三伏开始日期,一般在7月18-20日开始的三伏,才能成为短三伏,30天。如果在7月17日以及之前开始的,注定是长三伏,因为一般8月7-8日立秋,7月17日或之前开始的三伏,中伏开始日为7月27日或之前,意味着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出现在8月7日立秋前,因此中伏就要加长10天,导致成为长版三伏。
由于夏至基本在6月21-22日,庚日10天一循环,所以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第1-10天概率大致是相当的,在27日或之前出现庚日的概率更大,因此40天的长三伏更多见。从图8统计看,1990-2020年期间,长版三伏占据了将近75%比例,去年今年明年都是长三伏。
但是从图9统计看,长三伏和短三伏,平均气温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决定三伏热不热的关键,还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如果副高偏强且持续控制一个地方,那么就会很热很热。去年三伏,副高异常偏北,去年7月下旬-8月上旬,东北遭遇了破纪录的罕见高温,长江中下游一度很凉爽。
今年的副高,目前暂时偏南,不过17日以后可能北抬,副高具体后期如何,这个等17日前后的形势稳定了再说。短期内,12-15日华北平原的高温将会发展增多,热起来(14-15日湿度加大,也会变得闷热)。华南湿度大,气温看似不及华北,但更加潮湿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