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由来 小暑有哪些习俗?

导语 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每一种习俗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那么小暑的由来是怎样的?小暑又有那些习俗呢?

  节气由来和习俗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是7月7日或7月8日迎来,于7月22日结束,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气候火热起来。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意指天气太热了。人变得散漫,连三餐都懒得准备。于是,人们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因为小暑于三伏相近,所以小暑节气习俗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咯饼摊鸡蛋的吃法。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面条,水面,炒面: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已开始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水面、炒面。唐宋时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热、止泄。

  丰富多彩的小暑习俗

  1、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2、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3、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