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石花洞非遗文化节时间、门票及看点
导语 非遗走进“石花洞”,2018年4月29日石花洞首届非遗文化节震撼来袭!4月29日到5月1日,2018年石花洞首届非遗文化旅游活动将在北京石花洞风景名胜区隆重举行。
2018北京石花洞非遗文化节
活动时间:4月29日到5月1日
活动地点:北京石花洞风景名胜区
活动主题:品千年文化,留万世遗产,非遗走进石花洞
票价:70元
购票入口:已结束
活动内容:每日两场表演,上午10:00开始;下午14:00开始
石花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早已成为了蜚声中外的“溶洞博物馆”,凭借其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来者。被誉为“中国最佳溶洞奇观”……
活动看点:
《二嫂子煎饼果子》
天津二嫂子煎饼馃子始创于1908年,至今已有106年历史,因第三代继承人孙福吉之妻岳永芳(孙福吉在家中排行老二),邻里街坊习惯称呼她为二嫂子,因此得名“天津二嫂子煎饼馃子”。
天津二嫂子煎饼馃子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发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不断改良配方,提升品质,受到广大天津市民的认可。二嫂子煎饼馃子采取传统工艺水磨制作,使其口感细腻干爽。现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纪氏糖画》
纪氏糖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纪连友是纪氏糖画第三代传承人。糖画制作所需的原材料为蔗糖,造型上分为平面糖画和立体糖画两种。这些用糖做的“画”不仅好吃,更加好看,并且蕴含这百年传承技艺,受到了民间的喜爱。纪氏糖画技艺传承,有自己的传授规矩每代只传一人。从当年靠画糖画谋生的曾祖父,到如今已经花甲之年的纪连友,一百多年的光阴在纪家人一口熬糖的锅里流转。其作品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俄罗斯中国文化节"记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津艺毛、麻编织手工技艺》
王海莹是“津艺毛.麻编织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津艺毛、麻编织手工技艺”,发源于天津。始于1910年,创始人尹张氏,其父亲曾做麻袋、麻绳生意。尹张氏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她利用毛、麻等原料,创建了此项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津艺毛、麻编织手工技艺与时俱进,创造了很多制作精美、具象和抽象的、风格独特的工艺品。从始至终这种家族传承的手工技法一直没有改变。这项优秀的手工技艺使得中国民间传统编织工艺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手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津派面人》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梁红,是津派面人第五代传承人。擅长塑造仕女才子等古代人物,以细腻精巧见长,人物动态准确衣纹飘逸,她捏塑的卡通人物和动物,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津派面人一般来说是十到十五厘米大小,用白面粉,糯米粉和防腐剂加上颜色调制出来的面团,捏出来各种各样的物象,面人有粗活细活之分,细活一般来说就是刻画的细腻的,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可以说是艺术品,粗活是指逢年过节,给小孩子们拿手里玩的带竹签子的小玩具,要求艺人两种都要会捏。
《古典戏法》
古典戏法属中国魔术中的一种。魔术在中国古称幻术、戏法。中国的幻术、戏法 距今约有2400年历史。肖桂森、朱喜清 ,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戏法的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杂技团戏法演员。肖桂森还是中国杂技协会会员、全国魔术艺委会委员、天津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曾获金菊奖全国魔术大赛最佳演员奖,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春晚直通舞台获最佳演员奖,并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河南卫视(魔亦有道)、北京卫视(传承者)、天津卫视及鱼龙百戏及各地方台均有节目录制,表演出色。
《口技、飞叉》
杨奇军是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演员。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等。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
飞叉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在京津冀地区广泛流传,长演不衰,演员使用装有活络环形铁片的钢叉,使之在肩、背、胳膊等处滚转,或抛掷空中,然后接住,耍出各种花样。飞叉已逐渐成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杂技形式之一,并已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硬气功》
朱雨是一位著名民间艺人,曾获得天津市魔术比赛银奖。他在硬气功特技有很深的造诣。硬气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中华武术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证明:硬气功确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所创生的强筋壮骨、防身制敌的卓有成效的练功方法,古以"功夫"称之。自古至今,武林界各拳种各门派均保留着高深的硬气功绝技。
交通路线:乘坐房43路即可到达
自驾游路线:
1、京石高速公路房山(阎村)—坨里—石花洞;
2、京石高速房山良乡机场—途径青龙湖—北车营—石花洞
详情咨询:010—60312243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北京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石花洞】获取北京石花洞景区预约购票入口,门票价格及优惠政策/地址及交通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