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颐和园中国明清女性生活展时间地点简介

导语 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与北京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美人如花隔云端——中国明清女性生活展》于2016年7月12日至2016年9月12日在颐和园德和园扮戏楼内举办,展览展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95套,从服饰仪容、家居用品、女红巧技、休闲娱乐和书画才艺等五个单元解读中国古代女子的生活状况。

  美人如花隔云端——中国明清女性生活展

  展期:2016年7月12日至2016年9月12日

  地点:颐和园德和园扮戏楼内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古代女性的形象娇柔美丽,一举一动都流露着温婉娴雅的气息,令人浮想联翩,充满遐思。通过本展览精选的百余件凝结着明清女性生活印迹与丰富情感的历史文物遗存,我们可以穿越数百年的尘封岁月,近距离欣赏当年婉约佳人们的生活画卷,探寻她们的音容形貌、起居行止,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文思才艺,在罗衣香盏间追忆她们那曾经惊艳时光的灼灼风华。

  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与北京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美人如花隔云端——中国明清女性生活展》于2016年7月12日至2016年9月12日在颐和园德和园扮戏楼内举办,展览展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95套,从服饰仪容、家居用品、女红巧技、休闲娱乐和书画才艺等五个单元解读中国古代女子的生活状况。

  【衣香鬓影——明清女性的服饰仪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梳妆打扮向来是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清女性通过或华丽或素雅的服饰装扮,以多样的面貌展示着各自的绰约风姿。明代女性承袭汉式传统,梳髻,戴各式簪钗,着衫、袄、裙、背子、比甲、霞帔、云肩等;清代女性遵行满、汉共存的衣着政策,汉族女子仍可作明式装束,满族女子则依照本民族的习惯,梳旗髻,穿旗鞋,身着上下一体、长可掩足的长袍,长袍外可加套各式坎肩,正式场合下则在袍外罩褂。

  服装

  衫、袄的基本样式为大襟、右衽,衣身长短随意,短至胯间,长可及膝。衫为一种单衣,质地轻薄。袄内一般缀有衬里,也称“夹袄”,另有在其中蓄以丝绵者,俗称“绵袄”,多用作秋冬之服。

  明清时期汉族女子以脚小为美,普遍缠足,穿着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有些还带有高底,鞋跟位于底的后部。满族女子无缠足陋习,穿着彩缎刺绣装饰的旗鞋,着礼服时则用高底,俗称“花盆底”或“马蹄底”。

  湖绿绢绣花卉纹高底弓鞋 清

  配饰

  勒子是一种佩戴在额上的饰物,多用绸缎制成,并织绣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起到保暖的作用。

  五彩剪绒花卉纹勒子 清

  明清女性常用的发饰有簪、钗、扁方等。簪、钗的材质丰富,形式多样,其上多镶嵌各种珠翠宝石装饰。清代还流行一种点翠饰品,是把翠鸟的羽毛按照设计要求剪成各种形状,再粘贴于金属底托上,成品色彩艳丽,富于光泽,甚为华丽。

  银点翠凤钗 清

  腕饰主要包括各式手镯、手串等,其材质用料极为广泛,所见有金、银、翡翠、玉石、玛瑙、碧玺、珊瑚、水晶、琉璃、象牙、松石、竹木多种。

  九节金蟠镯 明

  朝珠为清代帝后臣官穿着朝服时佩挂于胸前的一种礼制配饰,在形制、佩用场合、佩用方式、佩用者身份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女子自皇太后、皇后以下,公主、福晋至五品命妇以上方可使用。女用朝珠为三盘,佩戴时中间正挂一盘,左右斜挎各一。

  琥珀朝珠 清

  【玲珑雅物——明清女性的家居用品】

  除了衣饰,各式家居用品也是明清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这些器物内容广泛,如铺盖垫靠、杯盘碗盏、炉瓶扇镜等无所不包,其材质多样,工艺各异,富贵之家所用者尤为考究,于精巧雅致中透露出浓郁的女性生活气息。

  【妙手天工——明清女性的女红巧技】

  女红又称女工、女事,泛指女性所做的与纺织针线有关的工作,是传统妇女“四德”即德、言、容、功中“妇功”一项所包含的内容,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之家的女性都要从小修习。女红涵盖的范围甚广,凡纺纱织布、裁衣缝纫、描花刺绣等皆属此列,其中又以刺绣最为突出。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工艺的发展已相当完善,绣女们将多样的刺绣技法与自身的审美意念相结合,以慧心巧手创造出诸多令人赞叹的传世佳作。

  实用性刺绣

  实用性刺绣涵盖内容广泛,衣着服饰、帘帐垫靠等日常用品无所不包,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种类丰富的各式刺绣小品,常见有荷包、香囊、槟榔袋、烟荷包、扇套、眼镜盒、表套、钥匙袋、火石袋、褡裢等。这些刺绣小品制作精美,纹饰多样,既是贮放随身物品的工具,又是佩挂在身上的艺术品。

  绣人物花卉纹坐垫 清

  欣赏性刺绣

  欣赏性刺绣兴起于宋代,至明清时发展更为成熟。在表现形式上,欣赏性刺绣尤为注重写实刻画,由于技法多样、形式灵活,因此状景摹物皆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欣赏性刺绣常以纸本书画为底稿,运用各种丰富多样的绣法,将书画中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意态气韵表现得极其传神,并且由于绣线独特的肌理质感,刺绣作品的艺术效果有时更甚于原作。

  牙黄色缎绣慈禧御笔松藤绶带鸟片 清光绪

  【深闺日长——明清女性的休闲娱乐】

  明清女性平日居于内所,专注治家劳作,打理繁琐的日常事务,以柔弱的身躯肩负起沉甸甸的生活重担。忙碌之余,她们也会以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舒缓身心,陶冶情操,或赏花观鱼,或吟诗作画,或读书弈棋,在平淡单调的深闺生活中寻求一份超脱世俗的快乐与宁静。

  端石双桃形砚 清

  【秀笔丹青——明清女性的书画才艺】

  古代女子题书作画本为自娱,其作品轻易不对外示人。而至明清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女性的笔墨艺术作品逐渐被推向历史的前台,她们的书画才艺也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由于女性不需致力仕途奋斗,少受文人学派浸染,没有家庭外世事的牵扰,她们的笔墨表达完全出自于女性的生命意识和心理体验,从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来感悟生活,体味自然,吐露心中的悲欢喜乐,因此其书画作品中显现出一种男子无法仿拟的“清淑”之气,别具纯净灵秀的独特韵味。

  皇室女性书画

  皇室女性深居宫内,受皇权禁锢与外世隔绝,寂寞无聊时常以书画自娱,其作品多表现各种富于吉祥含义的内容,花鸟山水等题材也很常见。

  荣惠皇贵妃“锡兹繁祉”横幅 清

  闺阁名媛绘画

  闺阁名媛一般出身世家,自幼接受正规笔墨训练,技法功底扎实,在绘画的题材和风格上大多秉承家学传统,透显文人意气的同时又不失女性韵味。

  陈书荷蜓圆光扇面 清

  青楼才女绘画

  与闺阁女子相比,青楼女性的社交范围相对开阔,较少顾忌世俗规范,在绘画风格上也显示出更多的自由性和创新性,她们的作品常以竹、兰、石等为题,借物抒怀,表达风骨。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明清女性以淡雅从容的姿态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了不同的传奇,又安然隐没于浩荡的历史之中。此后,中国女性逐渐从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尽情享受自由的新生活,而将那段素手执针、红袖添香的温婉时光留在绵长的岁月中,交由世人去慢慢追忆和怀念……

  颐和园门票:

  1.门票 30元/张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20元/张(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2.半价票 15元/张 (旺季学生票) 10元/张(淡季学生票)

  3.联票 60元/张 (旺季) 50元/张(淡季)

  4.园中园门票(不分淡旺季,购买联票者不用再买票):佛香阁10元;苏州街10元;文昌院20元;德和园5元。

  颐和园公交路线:

  330、331、332、346、394、718、690、696、683、801、808、特10、826到颐和园下车。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